2004年的一天,扎克伯格与朋友一起给当时学院同学发邮件和打电话,邀请大家来使用学校的第一款在线花名册——Facebook。第一批的用户不仅带来流量,还不断带来新版的好主意。比比如FaceMash,可以按照女生热度排名,让Facebook成为当时热点。 2005年,阿北的豆瓣落成,他在当时的《读者》杂志上发出了一个小广告,从此豆瓣开始于它的用户共同成长,此后豆瓣成为PC时代年轻人的生活根据地,而他的前5名员工都来自最早的一批用户。 2010年,小米邀请100位发烧友共同体验MIUI。雷军对团队的指标是:不花钱将MIUI做到100万用户。第一批用户也让第一版小米手机在没花一分钱的情况下迅速在年轻人之间传播。 2014年,北大法学硕士张天一通过微博邀请在北京的湖南人来他的店里吃牛肉米粉,这家店叫“伏牛堂”。张天一在第一批用户的群里发了一篇文章《我硕士毕业为什么卖米粉?》,借助互联网获得飞速传播。张天一在一开始就认准这家店是给谁开的,所以伏牛堂就在越来越多北京的湖南人的支持下坚持正宗,拒绝“好吃”,发展壮大。 在当今新商业时代下,开奖,“第一批用户”几乎决定了一家公司是否能够获得健康快速的成长。尽管这个新商业时代被打上了很多标签,如消费升级、新零售、互联思维等等,但在这一系列标签的背后,它们有着对当今商业趋势一致的的洞察——从传统买卖货物变成彼此交心。谁能最快地与目标市场交上心,谁就能获得来自市场的帮助,帮你一起打磨产品,帮你建立口碑传播。精明的企业家都么明白,大家拼的是获得第一批用户的速度。 对于“第一批用户”有很多种说法,典型的有初始用户、种子用户和天使用户。 这三种说法都没有错,只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更为细致的差异,如图:
简单介绍一下这张图—— 初始用户:最早愿意来的人。他们往往是具有很强好奇心特质的一群人,他们非常关注新鲜事物,也会乐意到处搜集,如果发现不错的东西还愿意告诉身边的朋友。他们会乐于尝试使用,但不一定会形成稳定的使用习惯,所以不一定是种子用户。 种子用户:最早真正使用的人。这是你真正的目标用户,因为你的产品或服务恰恰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或让他们暂时无法找到更好的替代品。所以他们会愿意在你这里多花些时间,哪怕有些小难受也会暂时包容。不过种子用户一旦发现更加符合他们需求的替代品,大多数还是会马上转换阵地。 天使用户:愿意主动提供帮助的人。“天使”一词就能说明这群人的与众不用。他们是种子用户中对你所从事的工作更加欣赏和认可的人,并且愿意提供帮助。他们会经常主动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还会顺手帮助团队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甚至原意成为你早起的合作伙伴。 你看,这样一细分,就能很容易明白即使是第一批用户,我们也应该区分对待,做到各尽所能。如果混为一谈,那么就很容易浪费了来之不易的第一批用户的潜在价值。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模板:
精明的大佬们在分享如何借助“天使用户”的力量时都不会说得这么细致,因为那些对他们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提供无私帮助的真正的“天使用户”才是他们真正的秘密财富。所以大家如果只知道表面道理,就很容易进入以下两个误区: 只关注初始用户,忘记维护种子用户,导致容易受前者舆论影响,atv,但后者实际问题得不到关注,造成后者流失。 忽略对天使用户的深度挖掘,对待他们的建议与对待其他种子用户一样,只是很客气或礼貌性的回复,就无法获得更多地来自他们的深度帮助。天使用户用户在市场推广与社区维护中有着非常大的价值,能够让这些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传统的卖货思维也会把这件事搞砸。 举个例子,前天应朋友之邀参加一个关于如何建立天使用户的小研讨。一位做电商的朋友,手里有些微博大V和微信群的资源,他给出了这样一个建议:根据目标用户选择一些微博大V和微信群来一起合作,通过他们来发布新产品消息,帮忙召集第一批天使用户。如果他的资源确实不错的话,那么这的确是个比较直接的推广方式,或许还能借助大V的影响力马上产生不错的销售。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