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O没了 一大早的,就有几个记者来采访我,是关于Uber CEO卡兰尼克无限期休假的事。 虽然没有正式下课,但是,所谓「无限期休假」,你我都懂的。还记得「休假式治疗」吗? 掐指一算,这已经是Uber公司离开的第四个O,之前分别是:COO、CTO和CFO。 有人考我,玩脑筋急转弯:「你知道Uber啥没了吗?」我有些短路,后来才明白—— Uber,O没了。 更有人玩起了黑色幽默:Uber率先实现了「无人驾驶」。 02 共享经济 创立于2009年的Uber,开启了「共享经济」的先河,在硅谷刮起一阵共享的旋风。一时风生水起,引来各路资本的竞相追逐。 共享这种模式,原来一直被人们认为太理想,离现实有着不小的距离。然而,Uber跨越了这段距离。让共享,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无论是司机,还是乘客,都从Uber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司机的角度,无论是赚个油钱也好,认识更多的人也好,甚至是找人聊天也好,增加生活体验也好,总之,司机属于受益人群。 从乘客的角度,打车更加方便了,那种在寒风瑟瑟或者是狂风暴雨中望眼欲穿的情况少了。所以乘客也乐于使用Uber。 从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的角度讲,汽车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减少了碳排放,有利于环境改善。 Uber成为了共享经济的标杆,让共享这种理想中的乌托邦变成了现实。 今年2月,我出版了《创业3.0时代:共享定义未来》一书。书中,Uber自然是浓墨重彩。 03 野蛮生长 作为一个初创公司,Uber在发展中突破了常规,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和传统的出租车公司抢生意,和政府的监管博弈,杀出利益对立方的重重包围,Uber靠的就是两点,靠的就是「突破」和「狠」。 如果没有这两点,恐怕很难看到成为「独角兽」的Uber。 喜欢冯仑的《野蛮生长》。准确点说,是喜欢这个书名,开奖,书没怎么读。有的书,有一个好书名就够了。「野蛮生长」这四个字对于初创公司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初创公司就如同石缝中的种子,一边是风雨飘摇,天寒地冻;一边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天地搏斗。胜者,就成为大公司。 如果按照大公司的做法,很多初创公司都活不长。由于小,所以注定要突破常规。 Uber也不例外。 04 裂缝 当Uber成为了「独角兽」,情况就变了。 记得第一次看《冰河世纪》,一只小松鼠讲一颗榛子嵌入到冰上,接着冰出现了一条小小的裂缝。没想到的是,裂缝迅速的变长,扩大,直至冰川坍塌。 那番场景,虽然有些夸张,但是着实让人震惊。 一道看起来不甚起眼的裂痕,往往就是坍塌的开始。 Uber的裂痕是被前女性员工苏珊.福勒撕开的。她在博客上表示,在Uber工作期间遭到了主管的性骚扰,但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却因为这位主管的能力出众而袒护主管,不积极的解决问题。 紧接着,在检察官霍尔德对Uber的检查中,员工的投诉超出了福勒抱怨的范围,内容涉及到该公司在2014年曾组织一场赴韩国首尔的三陪KTV旅行;滥用「Greyball」工具帮助司机躲避政府监管;以及一宗发生在2014年的印度强奸案处理不当的问题等等。 裂缝在扩大。可怕的裂缝,正侵蚀着Uber这只「独角兽」。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Uber四个O的出局,绝非偶然。当很多的真相被揭穿的时候,自然需要有人为此负责。 古今如此,中外如此。 05 救赎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一直在观众历史评分的前列。我也很喜欢这部电影。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一帆风顺,那是上帝的垂青。否则,如果遇到挫折、危机,就要自我救赎。这适用于当前的Uber。 Uber让四个O出局,已经是救赎的开始。 然而,我以为,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Uber其实很清楚自己出了什么问题,但是他欠缺的是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Uber成为了「独角兽」,自然应该顺势而为,而不是依然和从前一样我行我素。大公司的生存法则和小公司是不一样的。公司大了以后,需要追求平衡。 这种平衡需要考虑各方的利益,包括以下且不限于:股东、司机、乘客、监管、法规、社会基本准则、道德法律底线…… Uber的危机,触犯了社会的基本底线和基本准则,故而被口诛笔伐。 Uber能不能从这一点去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拿出真正的行动,决定了他的危机处理是否有效。 纯粹的业绩增长,能换来估值的上升,但是并不能保证估值的持久。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