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项目被政策叫停是怎样的体验?”原传太医CEO苑光波斜坐在椅子上,开玩笑般地对记者说。 “就像一拳正中腋下,连感叹命运弄人的时间都没有。” 2016年2月份,北京市卫计委发文,全面禁止医生与商业网站合作开展挂号业务,传太医100%的现金流业务被撤销。 彼时,传太医正在进行A轮融资,仓促之下,苑光波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传太医全面转向太医工作室和健康险业务。 一年之后,传太医已更名为H.S.O.,并推出了自己首个“健康管理+保险”的医疗产品——亿心蓝盾,该产品主要针对冠心病、支架手术患者,患者病中投保,出院后,主治医生对病人进行健康管理,投保期间若再次入院,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承担。 ▲ H.S.O.创始人苑光波该产品客单价1000元左右,服务期限一年,到期可续保。目前只面向75岁以下患者,单月销量在数百份左右。 除此之外,针对眼科、血管外科、口腔科等其他科室的产品正在开发中,预计今年6月份会陆续上线。 ◆◆◆ 披着“保险”外衣的医疗服务产品 2016年,医保资金缺口达4300亿,政府逐步收紧医保报销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医保控费成了医院的必然选择。 虽然单病种付费(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科学地制定出每一种疾病的定额偿付标准) 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过度医疗,但在苑光波看来,通过健康管理降低发病率是医保控费最好的方式。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预防方面投入1块钱达到的效果相当于8块钱的治疗费用和100块钱的急救费用。 另一方面,最近十几年,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管理的价值,尤其对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患者来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健康管理付费。 ▲ H.S.O.团队部分成员 以上背景是苑光波推出医疗服务产品的原因,“医院希望提供差异化服务,以吸引有消费能力的人。” 但是单纯的健康管理对患者的吸引力并不大,好大夫等移动医疗公司都曾做过类似的尝试,结果并不乐观。 因此,苑光波想到了“保险”的方式,“患者凭什么信任我?因为在服务期内,患者生病是由保险公司掏钱的。” 由此,苑光波理出了自己的产品逻辑——为患者提供从医院到家庭的持续照护,病人出院后,医生持续为患者提供用药及康复指导、监控生命体征等,若病人再次入院,则由保险公司报销医疗费用。 为增强用户粘性,H.S.O.还与一些第三方的服务机构合作,为患者提供每年一次的免费上门护理、膳食顾问等增值服务。一次的免费机会用完之后,若想继续享受类似服务,可通过H.S.O.以相对低的价格购买增值服务包。 ◆◆◆ 拿头撞出来的产品逻辑 虽然此刻可以清晰地陈述自己的产品逻辑,但苑光波称这是“拿头撞出来的。” 初期,苑光波只是为患者提供“就医绿色通道+重疾险”的服务,随着政策对加号服务的限制,直播,直播,这个产品不了了之。在这个过程中,苑光波发现,就算没有政策的限制,这也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意。无论是对保险公司还是用户,就医绿色通道都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治疗场景之外的获客成本高,“一个流量十多块钱,但是有些人可能一两年之内都不需要医疗服务。” 医院是获取精准用户的最佳场所,但在中国的保险行业里,“带病投保”等同于欺诈,“保险公司现在的技术是根据14亿中国人的平均发病率设计保险产品,你得病了再来买我的保险这不是坑我嘛。”另外,大的保险公司做普通人的健康险就够吃了,压根没有动力去做“带病投保”。 在国外,“带病投保”其实非常常见,无非是根据病情发作风险和几率增加相应的保费。 恰在此时,赶上一批互联网保险公司兴起,在既有业务上无法与泰康、人寿等大公司竞争,便想着弯道超车,挖掘“带病投保”这个蓝海。 H.S.O.的优势在于跟医院、医生的紧密联系,早在传太医时期,苑光波就提出了“医生助手”的概念,让医生助手承担患者教育、查体、病史问询等基础性工作,医生专注于治疗,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传太医时期,医生助手一度辐射数百个医院的上千名医生,后因政策叫停,才不得不缩小规模。 于是,苑光波便想着能不能利用医生助手跟病人直接接触的机会,推出“带病投保”的产品。 结果,双方一拍即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