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Wong Kok Hoi认为,亚马逊是“技术颠覆者”,而京东则被类比为“传统零售商”,因为两者在研发投入、研发领域、产品创新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 据统计,亚马逊自1998年以来已经在技术和内容上投入超过600亿美元,其在技术和内容上的总投入平均约占销售额的9.1%。尽管技术领先优势越来越大,亚马逊却依旧加码技术。2016年,亚马逊在技术领域的投入高达160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11.8%。 此外,得益于在技术上的长期投入,亚马逊自家的人工智能产品已经在消费市场取得不菲的成绩。例如亚马逊的智能音响Echo自2014年末发布以来,一直备受市场热捧。据了解,2015年亚马逊Echo卖出了400万台,2016年卖了800万台,2017年的销售目标更达到了1000万台。亚马逊的kindle,目前已出到第三代kindle paperwhite,独特的电子墨水屏技术和强大的电子书推荐生态圈。 京东在研发领域投入则微不足道。2011年,京东在研发技术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1.1%;2016年,京东在技术上投入占净收入的2.1%,约为8亿美元。这只占亚马逊同期技术投入的5%。 高估值下的软肋贴已流于表皮 当然,对于刘强东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高瓴资本在过去三个季度的持续减持,股东减持本身并没什么,但高瓴资本三季度抛售了4400万股(约18亿美元)的京东股票却剖有故事性。 首先,京东刚开始盈利,本应逐利的资本在面对刚刚扭亏为盈的京东时,也开始有选择的离开背后是什么逻辑? 前不久,媒体报道称,京东原CEO沈皓瑜已加盟高瓴资本,而巧合的是高瓴资本的抛售是在沈皓瑜加盟之后,而当时更恰逢京东方面宣布将在5年内设立100万家便利店,计划投资20-30亿美元用于现代物流之时。“按照刘强东的说法,这两项投资都将从一开始就盈利,因此高瓴资本的抛售行为难免让人感到疑惑。”Wong Kok Hoi如此评价道。 此外,从公司结构来看,截止2016年12月,京东拥有120662全职员工,超过10万即八成的员工都在仓配部门工作。仓配部门如此高的人员比例,使得京东更像是一家传统物流企业,而非科技公司。或许你可能说,京东的物流够牛X,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首先,京东物流面临着三通一达的竞争压力,此外还有阿里的菜鸟体系。在规模上,我们将民营物流企业做一个简单的数据对比,在规模上,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数据里做一个做一个对比,即区域运转中心,仓储物流面积和快递点数量:目前,京东的区域运转中心为26个,仓储物流面积550万平方米,快递点数量6780个;顺丰区域运转中心69个,仓储物流面积302万平方米,快递点数量13000个,圆通区域运转中心61个,仓储物流面积154万平方米,快递点数量24000个;苏宁的区域运转中心93,仓储物流面积达到630万平方米,快递点数量16267个。 可以看出,京东物流除了在规模上无法抗衡同行之外,而且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取代,其次,京东物流完全依赖于自身电商业务,并捆绑着物流业务的命运。京东物流正因建立在其电商业务之上,区域中央仓~城市中转仓~配送站这样的体系只适合京东自身。 另一方面,atv,尽管京东2016年的直营GMV增长了4倍,从937亿人民币到3724亿人民币,但直营是京东的核心业务,占了2016年总收入的91.4%。如果我们剔除非核心业务的收入,如物流、互联网金融,直营收入占比达93-94%。这是因为约76%的京东直营收入来自3C和家电,该品类的利润率非常低。同时,Wong Kok Hoi指出京东的直营商品结构在过去几年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要想实质性地转变会很困难。他还表示,京东的主打品类线上渗透率已经触顶,但仍未盈利,不免令人担忧。 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京东的运营成本占净收入的比重其实是增加的,2013年是10.7%,2016年上升到16%,同时,仓配支出从2013年5.9%上升到2016年8.1%,占2016年总运营支出的50%。 Wong Kok Hoi总结认为,京东的两个主要结构性挑战——自营业务低利润率产品结构和劳动密集型物流模式中遭遇的工资上涨,中期内不会轻易被改变。由于这些结构性原因,京东要创造GAAP相关的利润非常困难 京东离亚马逊还很远,或者严谨一点来说,京东与亚马逊不存在可比性,在亚马逊的光环下,京东很轻松了完成资本市场的故事,但是对于未来,依然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本文首发钛媒体)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