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乾坤:不管在任何一个行业,从数据的角度可以抽象出来三个核心的维度,就是“人、物和场”,我们从最开始以物为基础,因为那个时候我制造什么、生产什么你就只能买到这些东西,到现在大家有更多的C2B,各种把渠道打掉的模式,所以对人的了解是需要越来越多的。 但是实际上这中间还有“场”的问题,在诸葛IO里面,我们所谓的事件驱动,每一组事件对应的就是一个场景,在线下买菜就是一种场景,在线上买菜的时候,是另外一种场景,我关注的东西会不太一样。 80%的标准化,20%的溢价 黄允松:我作为“新零售”的局外人更乐观一些,我觉得所谓的行业“不标准”只是因为你对数据的掌握不够多,当你掌握足够多的时候其实就可以标准。为什么这么说?以菜为例,我不觉得北京人在吃菜方面有那么大的个性化,事实上菜这个东西,带有很强的标准的特性,北京毕竟是北方人为主的城市,所以咸度的菜会更受欢迎,但是甜的东西一般不那么受欢迎。 所以我的意思是,当数据足够大的时候,就是所谓的逐渐过渡到一个以AI驱动,以Data驱动的社会的时候,这恰恰是通过数据对人们的隐私的挖掘和需求的萃取,进行模型化分析。这会使得人们的生产的过程变得更加有秩序,浪费会变得更小。 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来指导我们从源头到最后交付到终端的全链条。虽然我们看起来损失了一些个性,但是获得了标准,提高了效率,使得零售变得更加有序。其实这种现实很快就会来,要不了多少年,人们的个性化消失会很快。 万宁:的确是这样,生鲜成功恰好在于以销定产,因为你们有数据,只有一小部分是采购性的,而且现在通过数据把采购的损耗降的耕地,所以就能优异于你的同行。 张洪良:黄总的说法大部分我是赞同的,80%的东西是可以被标准化,但是我们再远一点看整个经济,我认为市场是高度离散的,有大量的不确定性,现在物理都被证明不是完全可被确认的,更不要说人的行为选择了,我非常看好20%的需求仍然是非常个性化的,这种个性化恰恰是通过市场的手段去交互。 万宁:如果在这20%市场中我们很好地运用了数据,这些公司就可以在同行中领先于同行。 张洪良:其实核心80%是解决效率问题,让你有高溢价的付出,20%个性化理应通过价格溢价。 万宁:其实新零售的改变,不光是效率、场景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从原来我们去卖产品,到维护用户,或者满足用户需求的这个转变,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巨大的变化,假如说你不了解你的用户要什么,你后面就无从所谈,所以这就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零售业巨大的挑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