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浪潮工作室(公众号ID:WelleStudio163),作者米尔顿,原标题:《被计划经济搞废的共和国弃儿》 浸淫国企文化数十年的东北人,安逸惯了;受不了这份安逸的人,都逃离了东北。 东北是一块风水宝地。沙俄、日本、苏联、国共几方势力曾围绕这块土地厮杀了半个世纪。因为这里有着全球仅有的三块黑土地,自然资源也极为丰富,“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对东北富饶最生动的描述。 曾经勤劳勇敢的东北人 许多人把东北的滞后归咎到东北人自身的懒惰上。但所谓的“懒惰”印象其实形成时间并不长,可以说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关内人对东北人的印象一直是处于变化状态,而这和东北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辽宁人在抓白蚬子,据说当年闯关东就开始了 / 视觉中国 在清末,j2直播,迫于生计的关系,大量关内的农户迁徙东北,也就是俗称的“闯关东”。而沙俄对东北的垂涎也让清朝决定一改过往限制人口流动的做法,转而放任关内人大量移民“龙兴之地”,甚至一些非常苦寒的地方是奖励移民的。 例如临近南乌苏里的地区,你只要去了不但免税,而且每一户人家都能到手三十二两白银,这差不多是一个士兵两年的年薪了。于是,北直隶( 今天河北、河南、一部分山东以及京津地区)和山东一带“出关谋生者,日以众多”。
《智取威虎山》说的就是东北土匪的故事 / 剧照 占据移民人口95%的贫困农户呈现出一种非常原子化的状态,和此时关内尤其是南方迥然不同。由于缺乏传统的宗族伦理的制约,加上政府的控制力薄弱,导致此时的东北土匪横行,他们“多则千余人,少则数百人、数十人不等”,有点类似西部开发时候的美国。 但是,作为有着开拓精神的移民团体,或许会显得很野蛮,但是和懒惰是绝对不搭边的,哪怕在遥远的呼兰地区( 隶属于黑龙江),在1870-1880年这十年的时间内汉人的数量就翻了一倍达到了20万户。 到了民国,移民的模式发生了改变,过去以政府适当出资补贴苦寒地区的策略,改成了政府直接拨款针对性地移民;再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民国时期相比清末东北人口暴增十倍有余。
日据时代的大连港,当时东北经济繁荣 / Wikipedia 在充足的劳动力的基础下,张氏父子又对经济活动干涉较少,东北地区的民营企业有了相对充足的生长空间。借助本土优势,华商甚至在不少领域可以和外国商人对抗,以哈尔滨的机器火磨为例,只有一家俄企,一家日企以及一家中俄合资,其余十三家全是华人民营资本。 民营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当时东北良好的商业环境是无法分开的。虽然张家为首的官僚们有不少的官僚资本在运作,但是对于民营企业是采取扶持态度的。 而且此时的东北并不闭锁,很多国家大力投资东北的市场,尤其是日本,其海外投资的90%都在中国,其中65%都在东北,在客观上极大地提升了市场活力。
日本对东北的投资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 Wikipedia 东北人病了 1949年以后,东北地区承担起了建设新国家的重任。根据第一次统计的结果,辽宁省的工业生产总值为全国第一名,综合生产总值为全国第三,而其人口只有1932万,而第一第二名的江苏山东则分别有3739万和4827万人口。 但是就是如此一块风水宝地,到了今天已经是让整个中国尴尬的存在了。2016年,“共和国长子”被爆出GDP造假丑闻,英国《金融时报》指出至少虚高了23%。
东北的人均收入已经落后全国平均水平了 / 视觉中国 在各地收入高唱凯歌的时候,东北地区仿佛还留停在十年前。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东部地区的平均年薪为54244元,全国为49969元,而东北仅为43441元。 关于东北人的懒惰其实不只是坊间传言,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针对东北的攻击之一就是东北人懒惰,并且称可能是当年帮助日本人做事“磨洋工”习惯了,这从名菜“烂炖”就能看得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