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0天“吹”来资金12亿 共享充电宝随“风”飘扬) 每经实习记者【新葡京官网】 范文茜 每经记者【新葡京官网】 郭荣村 深圳摄影报道【新葡京官网】 每经编辑 赵桥 “最近一个月,我每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风停之后该怎么办?”坐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新葡京官网】面前的来电科技CEO袁炳松陷入了沉思。创业13年,从传统电池行业到充电宝租赁,他第一次体验到站在“风口”上的快感,很清楚这股倏忽而至的“风”背后,多少有些运气成分。 时间回到一年半前,第一台“街电”充电宝租赁柜机在长沙某商场落地,但在接下来的数个月时间里,少有人问津。 “风”突然刮过来了。40天时间,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直播,这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共享充电宝到底发生了什么? 初上市“鲜有人问津” 2015年12月,第一台街电充电宝租赁柜机在长沙某商场落地。这个时间距离摩拜获得A轮融资不到两月,几天后ofo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当时少有人预见共享充电宝将成为2016年最大风口。 在接下来的数月,街电团队在长沙投放了500多台柜机,但鲜有人问津。而商场外,售卖充电宝的小贩生意却红火。 张希是当时街电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新葡京官网】,“2015年的时候国内经济不是那么好,商场都没有人逛,产品怎么会有人用呢?” 为了提高品牌认知度,他与团队积极“地推”,策划了多场线下活动,但最终知晓这一品牌的用户仍寥寥无几。 惨淡的运营数据让主导项目的海翼股份(839473,OC)创始人兼CEO阳萌心生退意。曾供职于“街电”的一位前员工透露,“当时阳萌想不干了,加上机器等各种硬件打算1000万打包卖出去,还鼓励员工内部购买,最终还是卖不动。” 直到2016年4月份,数据开始平缓上升,一台机器每天可赚4~5元,可惜的是“结果还是离想象中差得比较远,当时公司(海翼股份)对项目的期待值比较高,希望一投入就有特别好的表现。”张希说道。 直至2016年底,街电亏损严重,负债率高企。街电投资方之一的欣旺达(300207,SZ)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经审计的财务数据为:资产总额为288.39万元,atv直播,负债总额为865.84万元,净利润为亏损509.32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300.23%。 在资本层面,初期共享充电宝并未受到青睐。在记者【新葡京官网】采访的多位深圳当地投资人中,不少在去年初就接触过包括街电、来电在内的多个项目,但最终没有出手。 来电科技CEO袁炳松直言,至今接触了数十家投资机构,“大部分还是质疑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需求。” 深创投集团投资人刘辉对共享充电宝的投资价值持保留意见,“共享单车是刚需,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但充电宝到底是不是强需求?” 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的观点是,充电宝租赁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生意,但不容易做大。 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创始及管理合伙人龙宇直言,与共享充电宝共生的市场,是手机待机时间越来越长、餐饮娱乐场所设施越来越完善的市场,共享充电宝在整个商业体系中只是补充的角色。 融资“忽如一夜春风来” 投资方观望和保守的态度在今年初发生了明显变化。去年来电科技与某家知名天使机构谈1亿元左右的融资,后者嫌太贵没投。到了年后,北京的另外一家机构居然给出了3亿元的投资额度。 4月5日宣布获得SIG海纳亚洲、红点创投、九合创投2000万美元A轮融资后,“没停过”,袁炳松说,“五一期间确定了新一轮融资的FA,安排我们见了一批投资人,也有很多资本来找我们。” 联想之星的一位投资人在朋友圈说道,“作为一个没有带充电宝就毫无安全感的人来说,我一直认为共享充电宝并没什么实际用处。直到出门发现充电宝没电了,手机剩下20%的电,我发现我错了。” 4月初,街电、来电、小电、Hi电等多家公司率先拿下融资。记者【新葡京官网】当时询问梅花天使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是否有考虑投资该类项目,对方表示“还没怎么再看”。4月18日,河马充电宣布获得梅花天使等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种种微妙变化在发生,各家企业融资激战正酣。40天时间,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约12亿元,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 鼎晖投资、高瓴资本等多家PE机构也参与到共享充电宝的早期投资中。一位投资人告诉记者【新葡京官网】,“这些机构大多不想错过风口,占个坑而已,实际投得并不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