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范儿 原标题:在生活节奏快得离谱的今天,我们为何还要选择“反潮流”的胶片
当你拿一台相机,对焦、测光后按下快门。这简单的动作,搭配着快门帘开合那经典的声音…… 咔嚓! 这,便是胶卷才有的仪式感。 比起数码相机,具备实体的胶卷大概能够唤醒你对快门的尊重。快门帘开合的每一下都显得小心翼翼,慢条斯理。
这仪式感虽值得回味,但t它也伴随着大量限制。 胶卷拍下来之后,要经历冲洗和扫描,这个过程会比一般的数码拍摄样长不少的时间。同时,胶卷也有 36 张的限制,只有拍完这 36 张之后才换一个色调与风格……这些规条让胶卷离传统和潮流越来越远。 但,胶卷真的就没有存在的意思,也没有把玩的意义?
当然不是,作为爱范儿内容部当中为数不多的胶卷用户,今天就来谈谈胶卷对广大群众的意义。同时作为一个索尼 A 卡口用户,我觉得我已经可跟大家谈谈,如何在低预算的状态下好好玩胶卷。 胶卷:我们的口号不仅仅是“穷人全画幅!” 如果只从作用与功能上去考虑,胶卷存在的意义其实还不算很强。尤其是普通用户,他们身边有很多的东西都能够替代胶卷的产品还真不少。
首先是机器,自从入门全画幅这个定位出现之后,全画幅的门槛就降低了不少。尤其是索尼 α7 的出现,一台地震前只需要 4500(单机身)的机器,对于普通玩家来说还真的有不少吸引力的。如果想体验全画幅带来的改变,这里的成本也不算太高。
除了画幅,还有调色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只是,VSCO 这一类预设应用推出以后,很多种胶卷模拟的都能通过预设或者调色 app 还原出来。 这些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快餐需求,因此也有人很武断地觉得胶卷的质感已经能够通过数码来模拟,胶卷不再有用武之地。
但这些理解依然存在其片面性,胶卷在降低门槛和显像作用中有着不同的意义: 胶卷的廉价,不应只在全画幅 要在胶卷这个体系上谈低价,真的是从 35mm 全画幅中开始的。
(插图来自:DigitalREV) 影像媒体 DigitalREV 在 6D 和 D600 刚刚推出时,就做了一个这样的计算。他们假定: 一台数码全画幅相机为 2000 美元(按照现在的汇率折算大概是 13593 人民币,如果只按照单机身计算大概接近 D810、α7R ii 左右,套机的话就是 6D、D750 或 α7ii) 一卷负片胶卷加冲扫大约是 12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81 元),乘上相应的时间之后得出大概 1872 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 12721 元) 经比较后,两者相差约 128 美元(折合人民币 869 元) 这里的相差值,并不是一固定值,它能跟你选择的胶卷、成片率或器材配置等因素有关。而且在全画幅相机下调的状态下,这个差距也会被进一步压缩。
所以,当我们选择胶卷的时候,目光就不能局限在 35mm 全画幅这个系统上。毕竟低价而言,宽幅和 120 中画幅的差距更大。就去年发布的两款中画幅无反相机而言,哈苏的 X1D 单机身售价就到达了 81999 元。即便是富士的 GFX-50s,单机身也需要 45000 元。
在这个前提下,胶卷中画幅的优势就很明显了。富士的经典机型 GF670 目前售价还停留也在 18000 左右,部分二手机也在 15000 以下,吸引力还是很强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