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阶层,年龄、经验、沟通方式、出差住的酒店,甚至面相都各不相同,但最大的区别是决策权不同。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方式是对决策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不同,因为发展了近20年之后,大多数VC都已经是投资委员会(IC)决策制,合伙人们一起讨论,共同决策,单个人一巴掌拍到桌子上就拍出个决定的日子早已过去了。 时代的发展让大家都意识到,面对如此多的细分领域和发展阶段,如此数量众多且千差万别的创业者,一个投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无法全知全能。所以任何有正常理性的VC,即使是该基金的老大也不想自己一个人草率拍板,因为长此以往,合伙人制就不再是合伙人制而成为独裁制了。 所以其实这个行业没有那么多见了一面,聊了20分钟,就当场拍板投了或大家晚饭聊了一个小时,说要投,当晚就把钱打过来了。大多数投资人还是很严谨地在判断和行事。 投资人喜欢多和创始人聊几次,喜欢让自己投资团队的更多同事来和创始人聊几次。一方面是集体决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主导这个投资的那个投资人,做事认真严谨的表现(当然也可能是缺乏判断力犹豫不决)。他希望能够在不同场合、不同状态、不同问题下多和创始人接触,更立体地了解这个团队和事情本身。 我有个「嫁女理论」,即负责任的投资人把钱投出去,都是怀着嫁女儿的心,希望这个投资决定,以及这笔钱,能寻个好婆家,跟着未来的老公(创始人)过好日子。既然这样,加深了解就是必须的。所以建议创始人们,把这个过程视为正常(而不是把见一次就投视为正常),然后也把这个反复交流的过程当做自己了解这家VC的一个过程。 投资人希望投对人,创始人们也希望选对合作伙伴。所以每一次都要准备聪明的问题,在投资人了解创业者的时候,你也要认真了解投资人,他们的投资风格、擅长领域、基金目前的状态,对自己从事领域的专业程度,投资人是否聪明,是否值得长期合作(当然很多投资人都很「机智」,未必说得那么透彻,但如果他们对你感兴趣,他们会抓住这个机会来推销自己,这也是一个Test)。 另外,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一个创业者去和一家VC融资,有很大概率遇到桌子对面坐着的人,曾经和自己做着一样的事情:互联网产品经理。自2012年开始,国内的投资机构开始纷纷从互联网公司招募分析师、投资经理甚至VP级别的员工,而非像过去10年里,主要招募来自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四大审计事务所,刚毕业的MBA学员,以及其他VC同行的人。 来自互联网公司的投资人,对同样在互联网领域创业的创业者来说,是非常好的伙伴和倾听者。他们更容易理解公司的业务模式、用户基础、商业计划,并且怀有同样的对这个领域的美好未来近乎信仰的相信。 在这一波浪潮里加入投资圈的新晋投资人们,他们中的优秀者,现在在各个基金都已经逐步获得了相当的认可,以及认可带来的影响力和决策权。如果遇到这样的投资人,大可以在心中默念一句:Yes!然后滔滔不绝,开诚布公,用直击内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过去几年也有大量的优秀人才离开温暖的大公司,走入寒冷的天地开创自己的事业,使得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由于VC是个体力活,合理的逻辑推论是,VC行业在过去几年也大幅度地扩充了团队。事实也的确如此。 由于大量的互联网从业者加入投资界,很多人本来就是一些领域的专家,虽然级别不一定很高,但是其实对行业非常懂,而且在基金内部也有影响力。所以这个时候聪明的创始人应该能敏锐地分辨谁是deal driver,谁是decision maker,而不要盲从头衔或者大佬光环。因为头衔有时候仅仅表示出来混比较早,而光环通常只能说明过往。 融资的注意事项 接下来,我再分享一些融资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 1、速度第一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现在融资大军熙熙攘攘,要想脱颖而出,至少不要掉队,你必须要保证一定的速度。 毕竟,第一印象很重要。你可能不是业务上的第一,但你是第一个出现在投资人面前的,这个对很多人来说就足够了。更何况,你可能刚好就是行业标杆,那就更要快速冲出去。 然后,速度第一不仅仅意味着第一个冲出去融,还意味着整个融资节奏要以速度为第一优先级,所有的环节和流程的展开和铺陈,都要围绕这个。最快见完靠谱的投资人,最快拿到第一张 Termsheet,最快拿到过桥贷款(如果需要),最快 Close。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做决策和选择的时候,永远记着:能快不要慢。所有决定都朝着最快的那个路径去延伸。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