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收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移动互联网报道、研究、服务为己任的第三方行业研究机构。
文|李星 王刚在投了滴滴之后,在2013年发现还存在一个以“滴滴模式”改造车与货匹配的市场,很快他成为了前阿里同事张晖、苗天冶等所创办的“货运版滴滴”——运满满的天使投资人。与滴滴、ofo不同,人们很少在市内交通中接触到“运满满”的身影,其平台的车辆以重型卡车为主,国道、省道是他们的主场。 不过,只需要稍微尽调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相当理想的赛道:一是痛点刚需,传统货运信息匹配不对称,行业效率极低;二是交易高频,每年有5千亿件货物在公路上运输,大约80%的运力仅由3000多万卡车司机承担,并且这部分市场参与者带有很强的集群特点;三是规模巨大,仅201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就占GDP的16%。 货运物流市场早已从蓝海染成红海,在专线物流、零担物流、同城物流等不同的领域,都有不同的细分车货匹配平台涌现,一度冒出200多个货运O2O项目,资本寒冬似乎并没有冲击到货运市场的头部创业项目,在VC、互联网巨头等相互博弈中,运满满在资本寒冬收获6轮融资,并成为这个赛道奔跑速度最快的平台。同时,货车帮、福佑卡车、货拉拉、云鸟配送等均获得了巨额融资。经过激烈的跑马圈地之后,目前这个领域还没有诞生一个上市公司,货与车匹配平台在三年之内改造传统干线物流的启示如何?当前干线物流最大历史机遇在哪里?未来的干线物流还将往何处去?
一、车货匹配交易平台在三年内改造传统物流的经验启示? 以往干线物流运作模式大致是:“货主”把从工厂收集的货源信息写在物流园的“小黑板”,卡车司机千里迢迢驱车前往物流园寻觅货源,与物流园里的一间间的商铺中的货主们(中介)讲好价格,成交之后拉送到指定目的地,返程时司机前往就近的物流园再找货。 这种相对原始的组织方式由此带来弊病是: (1)司机运货、货主托运的随机性大,卡车司机在熟悉的公路线路上游走; (2)司机开车搜寻货源,平均在物流园滞留3至5天; (3)司机对货主依赖程度高,信息不对称,忽悠泛滥,行业投诉率相对高; (4)空驶率高达40%,而空驶率每降低10%,一年就能节省油费400亿元。
(传统物流园的交易场景) 4G、智能手机的普及,司机可在跑货期间通过手机查询发货信息,货主根据司机真实认证信息可以放心托运,并且移动支付越来越便捷,使得交易可以在线上进行。随着货运平台的跨界 ,传统物流园那种坐收门店费、停车费以及信息部“小黑板”式经营模式,最终被叩响了迎接移动互联网改造的大门。 但这是一个“水很深”的领域,在干线物流的长期经营之中,货主与司机形成半熟人关系,货主利用自身经验和资源为司机提升专业咨询。运满满通过“货主版”与“司机版”两个App来服务两个不同的交易主体,司机基于LBS找到适合自己运输线路的货物,平台也拥有一大批高频操作托运单子的人。这种“包容中介”的经营逻辑成为了其他车货匹配平台的共性。 平台要有充分货源托运信息才能吸引更多卡车司机,更多卡车司机也能吸引更多货主进入平台交易,与其他平台型项目做补贴不同,运满满等团队更善于地推,由地推人员手把手教司机和货主安装App,并在全国区域进行地毯式渗透,运满满在不到2年时间内就覆盖了85万货主、390多万重卡司机,每天有超600万货源信息在平台上发布。整个互联网圈的排名第一的平台项目如美团的干嘉伟系、滴滴的程维系、运满满的张晖系等都或多或少得了阿里巴巴中供铁军的真传。 经过笔者阿星的体验发现,所有货主或司机必须经过严格身份审核,平台防止司机抢单后爽约,司机须预先缴纳定金;平台不定期公布不遵守游戏规则的货主黑名单,事实上,在运满满等平台的出现之后把干线物流的投诉率降低80%多,而市场主体信用体系的构建也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尽管在货运平台项目在司机、货主信源等方面同质化,目前还没有哪一个项目能吃掉整个干线物流市场,很多看似是基于融资的竞赛,真正决定胜败的依然是团队运营实力,以及管理层对时代赋予的机遇和趋势的把握上。对于所有货运平台来说,如何适合地方政府推行的“无车承运人”模式;如何不断把人、车、货等要素由“非标”转为标准化?在降本增效同时让司机、货主们赚到钱才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左图、中图为运满满司机版,右图为货主版,atv,二者可打通) 二、为什么 “一带一路”是国内车货匹配平台跨境物流的最佳机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