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下简称《暂行办法》)要求,网贷平台合规整改期限为12个月。《暂行办法》发布于2016年8月24日,意味着今年的8月24日将成为P2P平台的整改大限。 大限来临之前,鸡飞狗跳、着急忙慌似乎才是正常的行业现象,但就这几个月的行业表现来看,一切太过平静:监管制度相继落地、行业整改有序推动、成交量稳步增加……看似从容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据苏宁金融研究院的观察,短短一年时间,从暴得大名到声名狼藉、人人喊打,网贷平台经历了迷茫、艰难抉择,最终,大家各走各的路:有些平台心灰意冷,开始转移战场;有些平台加大投入,意欲扩大份额;有些平台随波逐流,意兴阑珊,积极性全无。正所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在家睡大炕”(嗯,最后一句是我加的)。 抉择的背后,无非是利益权衡后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下面,我们来具体盘点一下。 排名剧烈动荡,行业加速分化 自2016年8月《暂行办法》出台以来,笔者就在提一个观点,即行业进入快速分化期,这一结论,在数据上得到验证。 以网贷之家公布的2016年12月网贷平台交易量为依据,对排名前100的平台进行跟踪分析,会发现2016年12月-2017年5月期间,这100家平台的排名出现了剧烈变动。其中,18家平台跌出前100名,只有82家平台保住了行业前100的位置。 在这82家平台中,15家平台的名次变动超过20位(参见图1),5家名次提升,10家名次下降,开奖,其中翼龙贷、鹏金所、信和大金融三家平台均属于在2016年12月排名行业前20的超级大平台。15家平台的名次变动位于10-20位之间;52家平台名次变动较小,在10位以内。
考虑到目前行业处于整改期,平台排名的剧烈变动与经营状况的好恶直接关系不大,更多的可能还是业务转型和战略抉择的客观结果。接下来,我们分别进行简要分析。 超大平台的苦恼:转型与突围乏力 取2016年12月排名前20的平台为超大型平台,对超大型平台而言,银行存管等合规门槛不再是难题,如何继续保持高增长并稳固行业地位,才是它们关心的事情。 对于这20家平台,笔者逐一去官网浏览了一遍,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网贷+理财产品代销”的双线组合。 从运营策略上看,一边努力弱化网贷的性质,比如一些平台会成立独立的子公司专门负责网贷事宜,将网贷产品与整个平台进行切割;一边在力推理财产品代销,主要是代销金交所的定期理财产品、代销基金和代销保险产品。 然而从交易量上看,大平台的“双线组合”开展的并不顺利,一边是网贷端交易量下降的困扰,一边是理财代销端面临用户投资习惯的难题。 2017年1月-5月,P2P行业月度交易量月均环比增速为0.37%,前20大平台为-7.1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从这20家平台内部来看,则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陆金服、翼龙贷、鹏金所等几家平台月度交易量月均下降15%以上;小赢理财、鑫合汇等几家平台的月度交易量月均增速基本保持在15%以上(参见图2)。
大平台交易量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基于借款限额要求,主动减少甚至取消大额标的发布,而小额的消费金融类资产一时又难以补足,最终导致平台可供投资标的供不应求,交易量下降。与此同时,一直专注消费金融等小额资产领域的平台,受限额政策影响不大,仍能保持稳步地增长。而一些平台仍未认真对待借款限额要求,依旧在发布超限额的投资标的,也相应保持了稳定增长。 而就基金销售、定期理财(代销金交所产品,金交所的监管政策仍有不确定性)、黄金投资产品等代销类产品来看,开奖,网贷平台并无显著优势。以基金销售为例,多年积累的网贷投资者客群是网贷巨头的核心优势,问题在于,基金和网贷是两类不同的理财产品,背后对应着完全不同的投资逻辑。 若把基金当做投机品来看,很多人习惯于利用股票账户来购买,和股票类资产在一个账户中操作;若把基金当做定投类的长期投资品,对应的是一种小额、持续的投资行为,很多人习惯于在第三方支付等钱包类理财平台上购买,连接更丰富的支付场景,且便于资金的随时转入转出。对于网贷产品,很多人都是当成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讲究在多个平台的分散投资,讲究与其他“低风险”投资产品的平台隔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