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银联正式发布了扫码闪付联盟,号称有40多家银行接入,并且也有京东金融等支付公司共襄盛举。然后我们就在地铁口等一众人流量大的地方看到了很多银联云闪付广告,同时庄严宣告:6(月)2(日)开始,扫码支付六二折! 不过笔者6月2日在京东购物下单,首先得忽略京东自己的订单码,选择银联入口支付,才能看到银联二维码。但用招行客户端扫,发现并不能识别该银联二维码;只得下载银联客户端注册绑卡,几次OTP校验后终于扫码成功,不过并没有六二折,仍旧原价付款。 节前银联扫码闪付的新闻铺天盖地的时候,被称为中国最优秀调查记者的王志安王局就发了微博怒怼:晚了! 那么银联的扫码闪付究竟晚不晚?说晚确实有点残忍,但醒得晚总比醒不过来好。毕竟银联已经有了一个完善的卡基收单清算基础,通过token的动态转换,让手机等在线设备能够模拟成为银联卡,利用现有的卡基收单体系进行交易。而且这次的扫码闪付业务规范里,银联完全控制发码逻辑和后继的支付清算逻辑。即: 任何APP作为被扫方,要能被银联闪付设备扫码收单,需要在每次支付时向银联实时提交用于支付的银行卡信息以申请条码和二维码并进行展示,然后等待银联发起收单交易,多次交互后告知结果。 任何主扫收单商户,需要将扫到的条码二维码信息,连同订单金额等信息传送至银联,等待银联校验并发起收单交易并告知结果。 任何被扫收单商户,需要对每个交易订单向银联申请收款码,以备用户扫码付款。 可以说,这个扫码收单的逻辑,是一个各方作为渠道的,完全的银联闭环,像是一个可以抗衡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系统。而且,这个闭环里,除非出现多个码让用户选,否则任何商户即便有自己的客户端,被自己扫,也需要去银联申请码,并通过银联完成结算。这个跟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中心闭环逻辑确实没什么区别。再加上有40家银行APP和京东等收单场景的加持,银联俨然就要跻身成为第三大了。还真有可能不晚。但,这到底是昭告了天下,银联要彻底下场作为支付机构参与竞争,还是认可支付宝和微信已经有了跟银联一样的清算地位呢?看起来更像是前者,因为清算平台,是当各机构无法自己搞定跨机构交易的时候提供支持的中间机构。就像Visa,只有招行的机具刷到非招行的Visa卡,才需要送给Visa做清算。如果处理自己的交易都需要让Visa来,那到底是谁在经营业务啊? 反正现在市场上裁判员和运动员早都已经不怎么分了,看样子大家就只能接受了吧。而且,这确实让银联这个卡基交易时代的巨无霸,在对抗互联网支付大潮的冲击下,能够再坚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另外,非常令人敬佩的是,经过这几轮云闪付的产品研发和部署,银联确实将卡基的支付清算体系的效率和能力潜力推向了极致。闪付的Token技术,既能利用现有收单网络清算,又能避免用户真实卡号和密码的泄露风险,并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业务指引和规范,殊为不易。但这真不是太极跟MMA的拳头对决,而是去挑战枪械。你练得拳头再硬,碰到子弹结果都一样,哪怕现在看来还比较接近。就像工业时代刚开始,蒸汽机车还不如马车跑得快呢,但大家的效率潜力完全不一样。只是简单看成车与车的对比,那就忽略了问题的核心:例如大家通常都把无卡在线支付看作是银行卡收单的一个应用。其实,它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为了结论好理解,还是先谈谈传统收单和支付的区别。 收单,简单说是由收单机构代表商户发起交易,收取付款方密码或签字单等确认信息,然后送给清算组织或发卡行要钱的业务过程。在这里,一切逻辑都由收单机构控制,发卡机构只是可能的参与方。它服务的是商户急于完成交易,机构着急收钱赚钱的意愿。而由于之前只有线下场景,对用户来说,整个交易过程,跟支付过程难以关联。再加上技术所限,用户在整个流程中并不在线,也就无法在支付前了解所有可能的交易信息,并获得自己的发卡机构的服务。说得夸张点,付款方在拿出卡的那一刻,开奖,就成了整个体系的人质。在商户的机具上输入密码,在商户的单据上签字。在这一刻,用户不是上帝,商户收单机构才是。有人说,事后可以否认交易,那商户就又受了伤害,货都给了钱却收不回来。为了让这个体系不出问题,行业在技术上,定价上和流程规章上进行了严格限制,统一定价,套码管理,安全机具认证,专线网络,商户准入,否认交易处理等等。管理的堤坝越高,社会效率的损失就会越大。这客观上就给了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机会窗口。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