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ther we are rich or poor, our kids are increasingly growing up with kids like them who have parents like us.” 无论我们的家庭是富有还是贫穷,我们的孩子都越发的成长在和他们相似家庭的孩子中。 ——Robert D. Putnam
儿童节刚刚过去,这个特别的节日不仅让小孩子们欢呼雀跃,也让大孩子们一起重温了一把童年时光。 想起小时候,除了两小无猜的伙伴和丰富多彩的游戏,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比如层出不穷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征文比赛,以及每个学期末的考试。 每到这种时候不同的孩子心境可就不一样了,有考完试忐忑不安担心分数不高被爸爸妈妈批评的,有垂头丧气但最后却考了99分高分的,也有信心满满但因为粗心大意扣掉不少分数的……这其中,总有那么几个“别人家的孩子”,在大多数考试和竞赛中都表现优异,总被家长们和老师们挂在口中。 什么样的孩子,更可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呢?孩提时代的学习成绩,与哪些因素会相关?
除了大家一贯所认为的家庭收入、孩子自身智力发展程度等,社会学家Sastry和Pebley基于2000-2001年加州的调查发现,在美国,儿童成绩的决定因素并非家庭收入,而是母亲的阅读能力和社区的平均收入。 在解释儿童语文成绩不平等时,25%的不平等来源于母亲的阅读能力,11%来源于社区的平均收入。在解释儿童数学成绩的不平等时,母亲的阅读能力和社区的平均收入各解释了16%的不平等,家庭收入则并没有直接解释儿童成绩。 换句话说,家境好的孩子的语文和数学成绩好并非主要因为其家庭收入高,而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母亲的阅读能力好及生活在富裕的社区。
该研究还探讨了社区资源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否具有多代效应。Sharkey和Elwert基于PSID数据,利用因果模型的研究发现,生活在贫困社区对儿童发展的负效应可以多代累积,当一个家庭连续两代人都生活在贫困社区,可降低其儿童的认知能力至少半个标准差。 社区如何作用于儿童发展? 正如中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英文也早有”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kid”的谚语。西方关于社区与儿童发展的实证研究起源较早,20世纪70年代便已经有了以Coleman等为代表的系统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沿着社区社会资本的思路。 Coleman于1988年在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上发表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一文,提出除亲子之间的关系外,家长之间的关系、儿童之间的关系对儿童发展也同等重要。他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称为”代际闭合”,代际闭合程度越高,儿童学业成绩表现优秀的可能性越大。这一模型也可被认为是社区社会资本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基本模型。
我们以家长之间的关系为例来理解代际闭合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首先,家长间较强的关系连接提供了信息交流的渠道。这些信息既包括养育方式或孩子能力培养方面的交流,也包括对孩子信息的共享与评价(“别人家的孩子”的来源)。其次,这对儿童行为起到了监督作用。单位社区的孩子对这一幕应该并不陌生,只要和小伙做了一点自诩无人知晓的坏事,父母总会从其他人那里得知事情经过,对自己进行深刻教育。通过信息交流和监督,家长能对自家儿童有更好的把握。 社会学家Sampson认为社区为代际闭合提供了场所。社区社会资本对代际闭合产生影响,atv,而社区稳定性、居住隔离、社区居民的物质资源等社区结构特征则与社区社会资本相关。他和同事在1999年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发表的 Beyond Social Capital: Spatial Dynamics of Collective Efficacy for Children一文中,利用1995年的芝加哥社区数据,将代际闭合转化为五个指标,“社区中的家长认识他们孩子的朋友”,“社区中的家长知道孩子的去向”,“儿童可像社区中的成人求助”,“社区中的家长彼此认识”,及“你可以依赖社区中的成人来保证儿童的安全”;将社区社会资本转化为社区居民的互惠互换,社区组织和服务,社区中亲戚和朋友数量,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动员能力等指标;将社区结构特征定义为劣势累积、移民累积、居住稳定性、财富累积、成人儿童比、及人口密度五个指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