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36氪 原标题:“腾百万”谢幕三年后,万达找了英特尔一起赚“新零售”的钱 闭门打磨了三年技术后,万达在选合作伙伴这件事上明显吸取了教训。 这次它找了企业级技术服务商英特尔。而飞凡的新目标是做一个“数字化实体商业共享平台”。简单说,就是通过与英特尔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层面的软硬结合的技术合作,把万达商业地产中零售、电影院线、酒店、旅游、主题公园等业态全部数据化。将这些数据挖掘和分析后,再用它们指导生产,甚至以C2M模式深入到上游的制造环节。 举个例子,未来当你在商场里溜达,POS机上通过微信支付留下了你消费痕迹, 深度学习摄像头记录着你的年龄、性别和逛街路线反映出的品牌偏好,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体验区记录着你的审美。 你在前端的每个细微举动,都指导着商家的生产。这些信息流入商家的后台,意味着你喜欢跟什么商品交互,哪条生产线能产生收入,哪条反而带来亏损。反馈得来的信息,形成了你的消费者画像,日后一个语音助手或机器人,会为做产品推荐。在各种捕捉用户行为的传感器面前,你以这种方式扮演着商家的“上帝”。 这场宏远能否实现还不好说,但看上去至少比飞凡在2014年那场“腾百万”联盟要靠谱的多。那场涵盖了BAT中两极,和中国最大商业地产集团的吸睛合作,在消息宣布后不久,直播,就尴尬地戛然而止。 一位万达内部人士对36氪透露,“后来百度和腾讯对这事缺乏兴趣,三方和平分手,飞凡就自己踏踏实实摸索。” 与其跟另外两家“各怀心事”的互联网巨头,进行一场权益分割过于复杂的合谋,倒不如选择一家彼此互存希冀,又不存在竞争关系的技术巨头。英特尔出技术,万达出流量和场景。 当然,正在转型为数据公司的老牌技术外企英特尔,也有自己的诉求,“我们要在新的生态环境下寻找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给这些中小零售厂商赋能”。英特尔行业解决方案集团中国区总经理梁雅莉说。 但对于英特尔这类纯B端(企业级)技术服务商,在中国做生意最大的尴尬,就是缺乏直接触及C端普通用户的大流量入口和数据。 阿里和腾讯在中国引导出的闭环玩法,让中小型商户对B端技术服务商的诉求,变成了你能给我带来客户,我就认可你的价值,只提供工具我可不满足。正如无论张小龙怎样强调小程序就是个工具,开发者仍对导流热望不减。 所以,英特尔需要具备线下流量的万达,作为接触中小型零售商和用户的桥梁。因此早期阶段,英特尔的策略,是先选择自身具备海量数据和场景的行业龙头合作,积累足够的场景经验后,再反哺中小企业,不会一步就迈进阿里和腾讯盯住的中小型零售商市场。 对比如今的情形,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当年百度和腾讯对线下零售数据化反应冷淡。 一方面,2014年百度忙着做外卖投入O2O竞争,atv,腾讯忙着做微信支付和生态,投身与支付宝的大战。 另一层原因,万达当时要做的线下虽然有前景,但很明显是砸钱砸不出来的苦活。特别在2014年的时间节点。支付宝和微信红包大战砸了几十亿,才把线上消费的用户习惯和商户对大数据信任理通顺。而线下即使有银泰、苏宁与阿里通过资本层面的强绑定关系,催化程度也无法与线上的资本竞争比肩。 另外,从物联网基础设施上看,光是用于采集线下数据的传感器,铺设就十分有限。同期,云计算的普及也在爬坡。 “无论to B或to C,大家的目的都是构建360度的消费者的画像,做到这个第一是需要能够采集到这些数据,这需要技术支撑。二是有方法去处理这些数据,三是有专业人员去构建自己的模型,提升这些数据的价值。让大家的尝试变成实际的回报需要时间。”英特尔行业解决方案集团中国区总经理梁雅莉告诉36氪。 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两年,许多便利店、商铺数据化运营的痕迹,停留在POS机层面。 更关键的是,线下企业的数据化,困难程度远远难于线上。当你面对的是靠线下渠道几十年的中小企业老板,在对他们的系统进行信息化改造、投资人力和资金搭建基础设施之前,说服并扭转他们的固有思维,就是个难题。 没有比“纠结”更贴切的词,来形容传统企业在引进大数据运营技术上的真实心态。 今年2月,经济学人智库对350位来自零售、医疗、金融企业的高管进行调研后发现——36%的传统企业高管依旧认为企业的重点在新业务模式货新市场的开拓,没什么必要引入新技术。 显然,内需不足是传统企业技术升级中最大的挑战。这也让大数据技术公司头疼,该怎么撬开前者的钱袋子。 但没必要花钱,并不等同于不花钱。传统企业引入技术的压力切实存在,至于理由,五花八门: 零售: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