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底开始行情变冷,票据贴现利率走低,覆盖不了理财平台所需要的高收益,所以互联网票据平台要么陆续倒闭、要么转型了”,一位业内人士对一本财经表示。 据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在当时的统计,票据的交易规模只有不到200亿元。在百万亿的票据市场的巨大盘子里,这无疑只是杯水车薪。 面对如此广阔的票据蓝海,互联网票据显然并没有展示出极强的吞噬力。原因何在? 首先是票据市场的动荡。 票据业务与货币政策呈现很强的周期正相关性。即,央妈放水,票据市场流动性便增强。而这两年货币政策从紧后,票据的流动减慢。 而票据的盈利性,又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 在去杠杆的金融大环境之下,票据市场利率一路走低,就连传统票据行业的油水,都在持续萎缩。 2016年,除年初、年末两个时点暴涨外,票据利率几乎一直呈现单边下滑态势,全年常态票价维持在3.3%以下。 如此低的利率,让互联网玩家哪有操作动力? 而另一方面,网贷行业的震动,也将互联网票据拉下了水。 在早期,票据产品虽然有“刚性兑付”的光环,但劣势也显而易见,收益率偏低。 通常票据的收益率是年化收益率在4%-8%之间,相比当时动辄12%的网贷行业,竞争力较弱。 所以,不少平台为了培育市场,只得采取补贴打价格战的策略。更有甚者,会采取造假的方式,例如没有真实的票据、贸易关系等,埋下种种风险隐患。 其后,网贷行业的整体洗牌衰落,某种程度上也牵连了互联网票据。 票据客CEO洪其华坦言:“严格来说,票据理财还是网贷的行业,未来还是要按照网贷的需求去整改。” 在一开始,就吃了亏,后来又被行业跌落拉下水——整个互联网票据,都让人觉得生不逢时。 当然,互联网玩家在这片百万亿市场中难以前行最大原因,还是因为票据行业的链条过长、水过深。
我国的票据有三级市场,一级市场做签发和承兑;二级市场实现背书转让、直贴、转贴等交易;三级市场可经由央行申请再贴现。一个长长的票据产业链最终止于到期兑付。 而这三个市场中,都有强大而顽固的坚守者和既得利益者——他们深深把控着每一个环节,难以撼动。 比如票据中介,在中国就是一个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群体。 这里套利者多,猫腻多。 上海某传统票据中介负责人李鑫海(化名)称,能量大的江浙地区票据中介一天可以轻松做10个亿的贴现生意,“甚至能控制银行的同业交易”。 更有甚者还做诈骗生意,比如冒称手中有票,交易完成后携款潜逃。 就像互联网难以改造租房中介一样,在票据领域,互联网也难以撼动这个灰色群体的生态和利益。 面对纷繁复杂的票据产业链,互联网玩家解决不了乱象,也重组不了产业链,只能在票据行业的夹缝中生存。 03 伪命题? “互联网票据理财的模式,是一个伪命题”,李鑫海得出了如此结论。 他以自身平台举例:“我公司的交易量是在5000万-2个亿/天,但从规模上讲,只能算是小中介。曾经轰动一时的农行38亿票据大案,也不过是江浙地区一个中介公司一天的交易量。” 票据市场太大太大,互联网玩家切下的那点蛋糕,在传统票据从业者眼中,真的不值一提。 难道互联网玩家就没有一点机会了吗? 也不尽然。 很多平台开始了转型和新模式的探索。 票据客从去年底,就开始了转型B2B平台之路。 洪其华对一本财经介绍称,票据客现在只将线下收集上来的一小部分票据放在自有平台,其余大概90%会供应给苏宁、京东金融等电商平台,交易量确实提升不少。 据松禾远望资本合伙人田鸿飞称,最近出现一批票据平台,是一种“以大拆小”“以小合大”的新模式。 比如,收一张1亿的票,再拆分融资;也可以收一百张票,再统一去银行兑现等等。 “这些模式,都加速了票据的流动性”,田鸿飞称。 “中小企业融资难本身是个大刚需”,票据宝CEO李华军称,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票据市场就有机会。 除了转型和新模式的探索,技术也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出口。 “票据电子化,也会为互联网票据发展奠定基础”,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瀚提出,未来还有可能出现,用区块链发行的公网票据。 在英国,一家名为Populous的初创公司,正在践行“区块链+票据”,而在中国,央行包括一些小的创业平台,也踏上了探索之路。 票据就如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的晴雨表,是金融流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很大,机遇很多,但这个百万亿市场的互联网化,才刚刚萌芽。 互联网的创业者们,恐怕还需要深植行业中摸索,才能找到这个偌大迷宫的出口……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