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的一天,王俊修和他的儿子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王俊修在广州打短工,和14岁的二儿子业淞一起生活。早餐后王俊修去了趟洗手间,等他出来时却发现业淞不见了。业淞患有唐氏综合症而且不会说话,王俊修不禁担心起来。 他猜想儿子可能去了姨妈家,但打电话询问发现业淞并不在那里。王俊修越来越忐忑,他跑到附近的地铁站四处询问。一个小贩和一名保安说见过一个拎着袋子的男孩,像是业淞。王俊修非常着急,他知道如果儿子走远肯定就很难找到回家的路了。 在业淞走失的时候,王俊修没有预料到他面临的将会是近四年备受煎熬的寻亲之路。在一位热心的非营利组织负责人、一档中国热播的公益寻人节目,以及微软人脸识别技术共同的努力下,这位心怀希望、永不放弃的父亲,最终找回了自己的儿子。 他们的故事,只是个开端。微软人脸识别技术正在帮助许多类似的家庭,让更多孩子早日踏上归家的路。
王俊修 14 岁的儿子王业淞于 2012 年 6 月走失, 直到 4 年后才终于找回。 周杜骏任职于微软中国公共及法律事务部数字安全团队,他所在的部门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数字安全的保护和研究,并通过技术手段保护包括儿童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从2015年开始,周杜骏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更有效地帮助寻找走失儿童。那一年,他在微软每年举办的全球员工“骇客马拉松”上发起了一个项目,邀请微软客户服务研发集团的资深开发工程师刘庆凯,一起开发一个可以帮助寻找中国走失儿童的应用程序。 于是,一个名为“回家”的应用程序在“骇客马拉松”中诞生了,它通过微软人脸识别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寻找走失儿童。微软人脸识别 API 是一项基于微软智能云的服务,它可以对人脸图像进行扫描,利用先进算法确定两张人脸图像是否为同一人。这个工具能分析27个不同的人脸面部特征,因此即使拍摄角度不同、面部表情各异,程序也能从许多张照片中准确识别相似图片。 这项技术是微软认知服务(Microsoft Cognitive Services)的一部分。认知服务是一个人工智能工具集合,能帮助开发人员为各种设备和平台上的应用添加更智能,更有吸引力的功能,如表情检测、视觉和语音识别以及语义理解等。 周杜骏找到微软中国公益事务总监王岭,希望通过她联系到能够实际使用“回家”这款应用的公益组织。 王岭说,“当周杜骏将他的想法告诉我时,我自己也觉得这是一个利用微软先进技术服务社会的好机会,我们希望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来帮助面临困难的家庭。” “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致力于寻找走失儿童的非营利性组织。 该协会也管理着国内最大的公益寻人网站宝贝回家寻子网。网站为寻亲的孩子、家长及志愿者提供了一个信息沟通平台,父母可以上传走失孩子的照片,寻亲的孩子也可以通过上传自己的照片和信息寻找家人。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已收集了64,000多份寻亲资料。 在最初微软项目团队提出向“宝贝回家”提供人脸识别技术时,该组织的创始人张宝艳理事长的态度有所保留。她说,之前也有其他公司愿意提供类似技术,但都半途而废了。还有公司经过几次沟通后发现,他们的技术无法解决寻找走失儿童面临的一大技术挑战——跨年龄人脸识别。
“回家”应用程序最初设计图。绘于 2015 年微软年度“骇客马拉松”。 “那些孩子可能是在3、4岁走失的,但被找到时可能已经二三十岁了。经过几次接触后,我们觉得一些合作的可行性比较小,因此婉拒了一些公司”,张宝艳说。 但张宝艳的心中始终坚信人脸识别技术能够为寻找走失儿童带来新的希望,她认为如果有公司有能力开发出一款实用工具,那一定非微软莫属。过去几年,“宝贝回家”已经成功找到了1,900多名走失儿童,每一个成功案例背后,都离不开许许多多志愿者的默默付出。协会的十几名工作人员需要用肉眼甄别民政部网站上的数千张身处救助站的儿童照片,并将这些照片与宝贝回家数据库里的60,000多张走失儿童照片进行人工比对,工作量之庞大可想而知。
“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创始人张宝艳理事长(左二)与联合创始人, 副理事长秦艳友(男)交谈工作,志愿者们也加入交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