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首席发言者 1 最近接二连三的发现,在好多朋友的个人主页下面都显示了这么一句经典的话。 在其个人资料栏里面,微信还展示了其“个人相册”的小图截屏,似乎在告诉你,你朋友没有屏蔽你哦,但是一点进去则发现,只能看到最近三天,有种赤裸裸被骗的感觉。 难道大家都开始关闭朋友圈,关注内心了吗? 2 我认为不是。 微信推出这样的功能,这是基于现实用户的操作数据的考虑。例如我朋友圈就有这么一类人,每次发完的内容,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要么是删了,要么隐藏为仅自己可见。 发一条,删一条,其实挺累,手指操作不一定会累,但心一定非常累。
而“三天朋友圈可见”,则是把他们的需求用功能实现了而已,不用每次再删了,还能顺便光明正大的告诉别人,我没有屏蔽你哦。 该功能本质上是一种阅后即焚,如果说Snapchat的短视频阅后即焚是一种猎奇,那么微信的朋友圈阅后即焚属于哪一类? 3 为什么要把你的朋友圈设置为最近三天可见? 这样的问题其实非常敏感,这种问题不太好问,但是如果去问的话,估计得到的也一基本都是正面,或者中立的回答,诸如: “保护自己隐私嘛,你看现在微信里陌生人这么多,没必要让所有人看到啊。” “我既往不咎,安住当下嘛。过去的已经过去啦,何必纠结呢?” “大爷我境界高呗,才不需要别人关注。” ...... 但实际上,真正的答案我认为一定隐藏在背后,是一些不愿意启齿的东西,一种负面的情绪,诸如: “每天看着那个投资人,这个创业者这么牛逼,感觉自己发的东西好lOW啊,他们看到我的朋友圈会怎么想,哎呀好难受,我自己都不想看” “我感觉我以前发的东西太没价值了,你们不要看啊” “我发的内容毫无营养,那些牛逼的人一定是不会关注我的” ...... 4 本质上,每个人都希望UGC的社交网络,可以成为自己PGC的社交媒体。
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拥有PGC的能力,拥有PGC能力的人,在微博、陌陌、快手等等平台都是红人,获得的关注也足够,反而不是那么需要熟人圈的关注。 但绝大多数人,获得关注的渠道就这么被束缚在熟人中了,所以各种需求也就来了。 5 从微信的朋友圈来讲,这些需求包括。 陌生人不可见:所有没有加好友的人最多只能看见十条朋友圈,或者一条都不能看到。 屏蔽看其朋友圈:对某些不停获得关注的人特别讨厌,爱秀爱晒,内容毫无营养,但是又不好意思删,所以有屏蔽其朋友圈需求。 不让其看自己朋友圈:对某些无法删除的陌生人,但又不需要进入自己社交圈的不让其看到朋友圈。 单独发指定可见:对闺蜜、大学同学、同事进行分组,每次小心翼翼的发送,谁能看,谁不能看。(光分组就够累的) 单独发指定不可见:虽然对对方开放了朋友圈,但有些内容是不想让其看到的,于是每次发朋友圈还可以把指定的人一个个,小心翼翼的排除在外。 阅后即焚:以前大家靠手动完成,一条条发完之后删掉或者设为私密,这样可以不让别人看到。现在有了朋友圈半年内容可见,三天可见的选项,则直接满足了这样的需求。 你看,咱们的朋友圈真实够复杂的,不能够体会到足够的人性黑暗的产品经理,也一定是做不出好产品的。
把社交搞得这么复杂不能怪微信,对面的Facebook也有同样类似复杂的功能,这个世界上的人性都一样,文化层面有所差异,但是所有人性底层并无区别。 所以我们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好产品,对你来说真意味着好吗? 6 在《象与骑象人》这本经典的心理学通俗书籍中,作者将人脑系统分为控制系统以及自动化系统,我们绝大多数行为都来自于自动化系统,例如骑自行车,开车,打字等等,而控制系统一般用于需要作出复杂决策的事情。 因此,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依靠无意识的自动化系统进行,毫无察觉,直播,而控制系统只是偶尔出现,atv,如果发现自己拖延,无所事事,想要启动控制系统去对抗自动化系统,则注定失败,因为控制系统每天有其注意力上限,而自动化系统永不疲倦,如同永动机一般。 作者把控制系统比作骑象人,自动化系统比作大象,真正决定我们行为的是大象,而非骑象人。 所以社交网络、信息流这些产品都是为你心中那头大象设计,而不是为骑象人设计。 但同时作者指出,要控制大象并非不可能,需要耐心,需要技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