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程序员的你,当年是怎么接触并喜爱上编程这项事业的?在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在计算机上玩的都是什么?你会带你以后的孩子,一起学编程吗? 龚长江是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一名软件工程师。2016 年 12 月 9 日,和往常一样,他需要和代码“亲密接触”。不过这一次:他的坐标,不在办公室,而在农科院附小;他要做的,不是自己编写代码,而是要陪孩子“玩”代码游戏;一起并肩协作的,不是平时的团队成员,而是七位同司志愿者。 推开教室门,他们看到的是 23 个九岁左右的孩子。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他们将和这些孩子沉浸在一款可视化编程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 这次由龚先生发起的“陪玩”,从属于全球一同发起的全球计算机科学教育周“编程一小时”活动。截止到 2016 年 12 月,微软在全国 168 个城市、618 所大中小学校,共举办 3208 场“编程一小时”活动,参与青少年达 91362 人。 《我的世界》编程游戏简易版在之前的“编程一小时”也作了亮相。自 2014 年起至 2016 全球计算机科学教育周,微软已经把“编程一小时”活动带到全国 4200 多所大中小学校,并且成功地迷住了 35 万学生。这款第一人称游戏通关很简单,只需网页端按照一定方式的拖拽可视化指令块:它旨在在界面中介绍学习编程,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最终了解到编程的逻辑和概念。与其他游戏不同的是,这款游戏没有任何固定路线,模块摆放方式并不唯一;这样的自由灵活可以让学生们发挥无限的思路,在最终看到拖拽生成的代码之后可以有对程序、对机器运行的机制感知。 由公益组织 Code.org 发起 这个活动是由公益组织 Code.org 发起,微软是积极响应者与重要合作伙伴。Code.org 的初衷是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小学生学习计算机。创始人 Hadi Partovi 认为编程应该是必备技能,但是九成的美国学校都没有相关课程;于是萌生了组织 Code.org 这样的想法。 网站最初上线的是《Flappy Brid》可视化模块编程游戏的一小时指导视频,后来陆陆续续添加了《愤怒的小鸟》、《植物大战僵尸》的改编版,atv,甚至基于迪士尼《冰雪奇缘》创建新的游戏。上文中提到的《我的世界》是微软成为 Code.org 合作伙伴之后上线的游戏。目前网站上已有的游戏如下: 上述的游戏颜色明快、操作简单,都是为小朋友们量身定制的。 为什么要让小朋友们在游戏中学习编程呢? 同样作为志愿者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学术合作部资深经理刘康平博士这样说道:“我的理解是,小朋友都爱玩游戏,可是玩游戏是作为一个信息产品的消费者,我们怎么把他们从消费者变成创造者,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怎么去创造,哪怕是控制游戏代码,也是最了不起的。 这就像最开始是 1.0,是由公司控制网络;但有了社交网络和微博就进入到了 2.0,用户来生产这些内容。如果有更多的人能自己来写代码,能创造游戏,就会非常有乐趣,如果游戏还能成功的话,还可以有商业的价值。 我们鼓励很多种解法,当然也有一个标准,即最精炼的解法,这会给小孩子一种压力。我想,教学的时候都是鼓励他随便做,只要能完成任务就可以。可是当他有了第一步以后,我们可以引导他,是不是可以更优化、语句更精炼、执行效率更高,慢慢把优化的理念在第二步就建立起来。” 其实,“编程一小时”活动在全球已经开展到第四届,而且参与其中的也不止微软一家公司:2016 年在中国苹果、TalkingData 等公司也分别做了同样的事情。这个活动在全世界进行,共有约 250 家合作公司或组织,除了上面提到企业,还有亚马逊、FaceBook、Google、YouTube、埃森哲等。活动课程已经支持超过 40 种语言,不需要任何编程经验,4 岁以上即可参与。下图为“编程一小时”(Hour of Code)活动次数地理统计图。 其中密度较高的地区为美国和欧洲。(黄色圆点代表常规的“编程一小时”活动,蓝色定位标为特别企划活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