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Twitter收购并扶持的短视频应用Vine遭遇头部用户的「逼宫」,十八名百万级订阅量的「网红」认为这个平台并无鼓励用户创造内容的诚意,不仅极少和他们沟通,而且也对商业化这件事情漠不关心。 这场谈判的破裂,最终导致Vine失去了这些为其吸引接近八成流量的内容资源,j2直播,而Twitter在这方面的「小气」,则致使Vine在勉强继续运营一年之后宣告关闭。 和Vine相比,YouTube虽然年长许多,但它在迎合市场趋势方面,却保持了足够的年轻和灵活,比如YouTube既欢迎第三方「MCN」在平台上掘金,也愿意向用户开发有助于他们优化内容的各种功能,它甚至开设有一笔基金,为那些申请购买更好的摄像设备的用户提供亚马逊的代金券。 于是,成为「中国的YouTube」这个概念时隔十年再度兴盛,只不过和十年前相比,业界关注的不再是视频这个方向有无争议,而是平台应当如何精妙的分配利益,使其能够形成持久的良性循环:如同应用商店和开发者之间的关系,那些贡献内容的,可以从平台的营收那里合理分账。 而美国互联网的方向性启示,总是会在中国市场得到激进验证,在生产端投入巨额的补贴和在销售端接进海量的客户,催熟,终致内容产业的横空出世和愈演愈烈。 在解决让内容挣钱这个燃料问题上,美拍试图自建交易市场,扮演中间的撮合角色,无论是职业化的视频生产,还是广告主的投放转移,只有争取做到二者中间的桥梁,美拍的不可替代性才能真正得到建立。 美国科技作家BenThompson曾将互联网公司的成功标准建立在它们能否创造一种崭新的「商品化」改造: Netflix的成功是将时间「商品化」,任何用户都可以随时随的观看所有的节目,这对有线电视来说根本无法做到;Airbnb的成功是将信任「商品化」,这给了公寓里的床位和传统酒店竞争的能力;Amazon是将渠道「商品化」,成为一家拥有无限货架空间的超级商店。 于是,在这个互联网技术设施日臻完善的时代,内容的「商品化」,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吴欣鸿说,美图正在抛开开发工具产品的惯性,因为做工具会不自觉的想去抓住市场爆点,冲击成为现象级产品的可能,但是爆款来得快去得也快,老是抱着这样的希望,容易失去焦点。 所以美拍被拍板为公司核心三大产品——另外两款是美图秀秀和美颜相机——之一,是要被集中力量打磨的重头戏。 而开启货币化进程,恐怕也只是用来暖场的第一幕。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