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产品经理学习、交流、分享社区。集媒体、社区、招聘 、教育、社群活动为一体,全方位服务产品经理。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专栏作家 @killifer(微信公众号:killifer) 原创发布。转载请联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先和大家分享下算是阶段性比较开心的事情:17年6月之后,将会从上海去杭州,从华尔街见闻去蚂蚁金服,同时从产品转产品运营。 这个机会很巧合,现在也无法预想之后一定会怎样,从生活到工作,都是新的,对于我这种贪新鲜贪有趣的人来说,当然觉得很好玩。 这是很大的挑战,但我更想表达为:这是很大的机遇。这样的挑战和机遇,15年的时候有过、16年的时候也有过,显然,人品很好的延续到了17年。讲真,每一年我都在感叹自己的工作运太好,天生自带招前&钱属性。 正巧,一个比较熟的朋友最近在他公司里不是很顺利,提加薪也百转千折,同时在看其他机会。原本只是简单聊一下,没想到反而梳理和强化了一些我原本对这方面的考虑,打算简单罗列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如果对你们跳槽或者寻找工作机会或者思考当下工作有所帮助,那么也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啦~ 一、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私以为,一部分人是纯粹赚钱,一些人是赚钱+学习,小部分人是喜欢,更小部分人是找乐子。后两种我就不谈了,毕竟绝大多数人都在穷尽一生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太难得了,而找乐子是更高的状态,暂且只能带着羡慕仰望。 赚钱和学习作为一种工作目的无可厚非,但即便如此,通过打工来赚钱或者学习的,基本上也一样分为短线和中长线: 短线相对投机,注重当下收益,走一步看一步; 中长线相对投资,注重整体收益,走一步看N步。 我身边有很多人,秉持着一年跳槽一次的方式来进行大幅度涨薪,但同时每一段的工作经历其实都很不连贯,我没办法百分百说行业连贯对每个岗位重要,但是至少,对互联网从业者来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不同行业意味着不同的业务基础、不同的用户人群,都是需要学习成本,同时还有隐形的机会成本。 我自己总体是属于中长线赚钱+学习那类的,不是很在意短暂的得失,主要看未来趋势。本科毕业三年,一共在两家公司任职,其中,第二家公司待了2年多。每半年,我都在侧重做不同的事情,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快速进步,也许从薪水角度来说,无法和一年跳一次的童鞋们比,但我依旧相信在见闻经历的、学到的东西足以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出现质变,真正的赚钱机会以后有的是,yo~ 当然,说这些,我依旧没有下结论说,频繁为了眼前利益跳槽的童鞋就是不正确的。相反,如果这些童鞋的工作目的就是为了赚眼前钱,那么他们的选择就是正确的。 想清楚目的,然后跟着目的去做决定,这样对自己而言,在当下,就是正确的选择,但请一定心行和一。 二、为什么要跳槽? 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但却是最容易被人为故意忽略的。到底是怎么了,才会想要从现有的“可见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逃离呢? 公司发展不稳定,不够有未来想象力? 同事合作存在问题? 给的薪资不够满意? 世界太大我想去看看? 遇到了学习瓶颈? 为了家人? 太累了? …… 跳槽的理由太多,但核心的理由一定只有几个,请一定要逼着自己找到它。很多人贪方便,就用表面的理由骗自己,让自己相信自己是因为自己想相信的理由而走的。 这种傻事不要再做,一千个人有一万个走的理由,只有搞清楚到底是鞋不合脚还是路不合脚了,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三、岗位分类是个坑 很多人在找工作或者跳槽的时候,脑袋里最直接的一个考虑是:我要去一个什么岗位。 这说明,完蛋,你被套路了。 各大招聘平台包括行业内,都会将一个角色细分成为多个岗位,例如产品经理角色可以细分为移动端产品经理、网页产品经理、后端产品经理、业务产品经理 、需求产品经理、互联网产品经理、项目产品经理等等等。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只不过是大公司为了自己招螺丝钉方便,使出来的一个手段而已,作为一个理性的工作人,千万不要把细分岗位当作一种标准而被框住。 直接选择一个岗位和思考过全盘再选择一个岗位落地,虽然从结果上看,都是某个岗位,但是其中所代表的过程思维完全是不同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天差地别的。 落地式的选择某个岗位,目前来说,我能给到的思路是: 在没有明确喜好之前,以自己为出发点,综合考虑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情; 从所谓的角色框架中找到当下可能最适合自己的角色,例如产品、运营、开发这个维度; 分析这个角色的能力树是怎么样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基本能力是什么?附加能力是什么? 围绕着能力树去选择当下最合适自己的框架性的岗位,例如产品运营、活动运营这个维度; 根据不同时期的演变,不断去做再一次选择。 也许很多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你一个做了3年的产品经理要转岗到产品运营呢? 但从我自己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合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