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在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预言了物流企业将要面对更大难题。 按他的说法:今年,国内物流,1天1亿个包裹不成问题,6-8年后,1天10亿个包裹将成为常态,这也不过是个“小目标”。但目前看,国内物流企业还没有准备好,需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屋顶”。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快递量已经达到312.8亿件,日均8700万个包裹,且连续6年增长率超过50%。因此,物流大咖们开始成批上市。 没错,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是脉冲式的,今年的峰值,就是明年的常态,电商如此,互联网金融如此,物流更是如此。 按照百世物流董事长周韶宁的经验,五六年前,他刚开始做快递,“双十一”期间,每天处理几十万个包裹,而到了去年“双十一”,每天要打理的包裹,已经是数千万件,短短几年,百倍增长。而更普遍的是,前一年“双十一”遭遇的物流峰值,就是第二年日常运作的必然,巨头们的业务才因此“芝麻开花节节高”。 但恰恰是这个时候,物流玩家们不能只“低头走路”,更要“抬头看天”,现在“姿势不对”,未来只能“白白受累”。 马云预言,面对智慧物流时代,人才没准备好,技术没准备好,格局没准备好,物流咖应该联合作战。 求人才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在智能的互联网时代,这句教诲尤其值得实践。毕竟,有人才就能立于江湖,没人才只剩浆糊,最近,小郝子探访菜鸟网络的智能仓库,对此深有感触。 三四年前,许多物流仓库,大多是人工分拣,需要分拣员按照订单,到不同商品的仓储位找到货品,再做打包处理——那叫“人找货”,再好的分拣员一天也只能在仓库里来回几十趟;而现在,在菜鸟智慧仓库里,都是AGV机器人顶着货架去找分拣员——这就变成了“货找人”,如此,仓库的分拣效率提升了2倍以上。 这样的升级,是从“人力的堆砌”走向“智能的胜利”,没有人才的介入,再牛逼的机器人,也没人玩得来;没有人才的支撑,再牛逼的分拣算法,也没人用得了。最后,就像管理大师科斯说的那样“企业内部整合资源的效率不及市场,那它就必然被其他市场主体所替代。” 所以,在整个物流市场不断智能化的同时,物流企业必须做好人才的储备、分配、“帮扶带”等环节,彻底改变过去草根的“人力观(人是劳力、螺丝钉)”,建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人是资产、生产要素)”,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带动智能化创新,这样,“英雄辉耀了王座,而不是王座点亮了英雄”,物流咖们才能实现华丽的转身。 有技术 如果说人才是技术实现的基础,j2直播,那么技术就是物流企业的命脉。就像管理学奠基人熊彼得所说:“市场中真正占据主导地位的,并非价格竞争,而是新技术的竞争,它冲击的,不是现存企业的盈利和产出,而是它们的基础和生命。” 就像周韶宁经历的那样,早年的“双十一”,他身为董事长,也要忙上3个通宵,去转运中心帮忙做分拣、贴面单,忙到晕头转向,而到这两年,他已经不用再亲赴前线,因为仓储自动化,他甚至被管理员“赶出来”,无处插手。 用马云的话说:这就是技术的力量。技术革命下,仓库早就不再是储存商品的地方,而是快速流转它们的地方。比如,在菜鸟的智能仓储中心,许多商品,从入库到出库,占用库位的时间,仅仅2-4小时,而场外货车“扒货”等待的时间,也从业内平均的5小时,缩短到2-3小时,同时,标准化打包,也让货车的满载率,从过去的70%左右,提升到85%以上……这样,它才能将物流玩出不一样的烟火,让“当日和次日送达”覆盖全国上千个区县。 而行业数据显示,至今,货车的空驶率依然超过30%,各类仓库的闲置率依然超过15%,诸多物流资源空转,谁能用技术手段改变现状,谁就是牛逼立体的存在。 懂格局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