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一直有个偏见,认为懂的多就能掌握更多的资源,然后也会相应的利用认知不对称,来积累更多的财富。后来接触的有钱人多了,发现他们并没想象的那么高智商,也不是人家执行力就一定很强,不管是稀里糊涂、歪打正着,还是运筹帷幄、精准狙击,就是稀里哗啦的把钱捞到手了,反而是我们这些看似颇有洞见的人,却在财富上被鄙视的看不见影踪。具体原因,下面慢慢谈。 知识经济很火,说白了就是利用认知不对称来赚钱,这里的认知产品,哪怕是盗版,或者是简加工,都能趁着风口大肆收敛“认知税”。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为知识付费的有几种情况: 第一,好奇心驱动。 一碗烤肉饭的钱就能买到一堂课,这么奇怪的事儿,得尝试一下,万一很好玩呢?所以,在试错成本极低的情况下,瞬间下了个单,但由于好奇心是人类的常规心态,再加上几亿人群的支付习惯已养成,这个短暂的交易决策,就立刻制造出了一个幻境:知识付费是个风口。 第二,认知恐慌。 我曾经在以前的文章里说过,人们为知识买单,往往是一键消除认知恐慌,因为,由于媒体惯于使劲浑身解数,直播,把移动互联网炒作的天花乱坠,甚至成了时尚,脑子反应较慢的行外人也因此被整懵逼了,atv,为了与时俱进、不至于沦落为编外人,只好下个单,结果就是看不看、听不听压根儿就不重要,反正心理压力是没了,划算。 第三,IP追随。 有时候买东西,还真不是因为其实用功能,而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知识也不例外。比如某些令人崇拜而熟悉的大咖,我真不觉得他会讲出新内容来,但就是喜欢这个人,为了表达作为粉丝的一番心意,果断下单,以证明我和他一伙儿的,严格来说,这种知识付费的背后动因有了社群的味道,付费是划定社群边界的证明方式。 第四,学以致用。 没错,为学到真本事,并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人,还是有一大批的。但说实在话,当前市面上流行的互联网知识爆款,还远不能解决用户的“实用”需求,原因无他,内化为行动的诀窍,不光是知道和识别,还得靠科学的服务体系来协助,以及大量重复而刻意的练习,试问,你花那点儿钱买知识产品,有哪个傻子会像当年的任课老师一样,尽职尽责的检查你作业吗?开玩笑,大家本质是知识贩卖商,不是人民教师。 如果你曾经买过知识产品,不妨按照以上四条对照一下,或许你的认知水平通过小复盘就真的提高了呢! 但说实话,提升认知这件事儿真的挺苦逼的,因为提升认知的通道极其狭窄,狭窄到你即使面对知识也只能下个单、收藏一下,却从来不去研读、思考、践行,更别提再去总结提炼,最后升华成元认知了。相反,拉低你认知的通道却多如牛毛,比如你陈旧不堪的社交圈子,家里每天发生的鸡毛蒜皮的琐事儿,单位里各种应付性的常规事务,即使是穿梭在家、单位和社交场的路上,你也会因为拥堵带来的下意识的情绪,而塞满了宝贵的24小时。所以你看,你都有那么多重要而紧急的事情要去处理了,再加上你已长大成人,谁也不出力不讨好的主动提醒你要进步,结果,你提升认知的拉力完美地败给了降低认知的坠力。 赌一个人可以抵抗人性、主动进取,并最终成为自燃型人才,是靠谱的,但赌一群人也会这么干,十有八九会输的渣都不剩。基于此,知识贩卖商才有了庞大的需求基础。 不过,还是那句话,知道的多,不等于赚的多。虽然赚钱赚的是信息不对称,但这里的“信息”不光是数据、知识和认知水平,更包括了最重要的资源量,这也是你比王思聪聪明10倍,财富积累却不及人家1/10的根本原因,“爸爸”作为一种优质的稀缺资源,从来都是看命的。 通过前面陈述,你大概发现提升认知的成本有多高了,如果本文就此打住,然后问你:既然认知成本如此高昂,你又很希望拥有高认知,下一步该咋办? 一般来说,你会有四个选择: 第一,那些知识有个鸟用,学习的过程太痛苦,知道了真相更痛苦,傻人有傻福,还不如轻轻松松过平凡日子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