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理解为情怀,也可以理解为用户属性的吻合。OFO的主力用户本身就是大学生团体。就算没看过《万历十五年》,看过《明朝那些事》也会有同样的体验,前提是真正看进去了。 那么陌陌呢?“周一早上,刷牙都很有使命感”“今天的我,被播放了26.2万次”、“今天身上的配色,象食堂里的黄瓜炒蛋”,类似这样没头脑的广告语除了脑补场景外,其实在做提示—— 提示移动视频用户,我们家的视频里,总有一款适合你…… 这还不是关键,因为要吸引用户,首先必须有内容。 因此,此处的脑补其实是脑洞,即提示视频内容创造者们,在我们家的视频里,你可以秀黄瓜炒蛋一样的奇葩服饰搭配,可以一边刷牙一边和朋友们聊天、就好像《楚门的世界》那样…… 当然,你还可以在这种开脑洞式的广告语中,脑补出更多可能的视频社交场景,接下来就可以该出手时就出手了。 拒绝用户,脑补营销最终的目标应该如此 由此,在烧脑、脑补和脑洞的背后,这些看似简单的广告语的最终真相也就出来了,即拒绝用户。 在很多人看来,营销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提高转换率。然后呢,在所有能够被目标用户看到的地方,打上广告,然后把人都吸引进来,哪怕瞅上一眼。 这种转换率的目标,往往形成一次性消费品,尤其是货不对板时,往往让许多本来就不再目标中的用户进来,然后离开。 比如这样,在网页游戏营销中最常见的套路,色诱: 考虑到尺度问题,就不上哪类图了,大家自行脑补,一般上网的都见过滴。上个什么粉都想吸,其实似乎什么粉都看不懂,也脑补不出什么场景的网页游戏烧脑无结果广告吧。 结果,转换率和留存率就变成了一个悖论。同时,口碑也就变得有点不太正确了。 而脑补营销则在试图破解这一问题——在目标用户出没的场景中出现,用脑补、脑洞和烧脑的方式,把不必要的用户排斥出去,然后获得真正高黏性的用户。 尽管这样做会损失一部分转换率,直播,也许是很大一部分,但却真正实现了精准。 其实这种驱赶用户的方式,在营销圈里并不是怪事,甚至有做得更加出格的,比如1999年的时候,刚刚登场纽约和旧金山的快时尚服装店Abercrombie & Fitch( 阿贝克隆比&费奇),它的员工在店里播放大声的电子音乐以至于不利于人集中注意力去思考,而且给橱窗挂上暗色调的窗帘,以此来避开不想接待的中老年顾客;如果还有一些中老年顾客没有意识到这种暗示,那么他们会安排一些时髦的年轻员工在店门口徘徊。 用最大的努力去驱赶不再目标范围的用户,atv,结果会如何,在服装店里,至少作为30岁以下的人,你不会突然看到一个大叔大婶正在指指点点你在试衣镜前的搔首弄姿。 那么同样的场景,亦可以出现在上述产品之上,由于目标用户和产品定位的固定,因此不需要不沾边的用户进来指手画脚,最终对产品的走向和核心用户的体验带来困扰。 比如网易云音乐,作为年轻人+段子手+乐迷的社区,在地铁里到处涂鸦时,也要用非上述组合能看得懂的话语,来排斥那些不特立独行的人群。 结果呢,云音乐的乐评世界里充满了有同样爱好的人,降低在自己苦心编撰的歌单之下,出现莫名其妙的评论的出现可能性…… 要知道,许多自媒体平台上,作为内容发布者最郁闷的就是评论的乱七八糟和货不对板,而不是被人批斗和吐槽。 如果在营销之时,就针对自己的定位,来进行有效地自我净化呢? 之前所述的陌陌视频社交,亦是如此,至少在内容创作者方向,自带净化功能;知乎亦是如此,你不好奇这些知乎奇葩问题,就别来吧…… 那么在足够多的广告覆盖之下,就有可能将真正的粉丝提纯出来,抑或将潜在粉丝的G点撩起来,然后收入自己的产品中,慢慢培养…… 至于其他人,看到了就看到了,你来与不来,不重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