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QQ音乐母公司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宣布与环球音乐达成数字版权分销战略性合作协议。许多人高呼,经此一役,在线音乐市场格局已定,腾讯稳坐老大,再也没有能撼动其地位者。 不过,如今的行业环境、玩家野心今非昔比,不是拿下了一次环球版权就能一脚定江山,更不能因为一时领先就断言行业未来的发展。 随着国家政策调整、用户音乐需求的多元化和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在线音乐行业本身正处在自我探索、自我革新的急剧变化时期,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通过梳理近几年在线音乐市场的高低较量,我们可以总结其中的发展规律。 第一阶段:走出蛮荒 体验为王 互联网兴起初期,为用户带来了大量的服务与便利,也出现了部分领域消费盗版太过容易,盗版内容本身的价格低廉,消费和传播盗版受到的财产处罚几乎为零。 可以理解,在互联网拓荒阶段,难免存在政策和监管的空窗期。盗版音乐就是在空窗期进入大众视野。在不重视版权的前十年,用户本身对音乐品质的要求也不高,往往以满足最基本的听歌需求为主。音乐软件或APP更像是播放器。 步入移动互联网后,各家开始从粗暴的用户原始积累,转向以产品体验、个性化需求、功能的丰富性取悦用户。 例如,虾米音乐推出推荐功能,首屏的“猜你喜欢”,根据用户的试听记录推荐可能喜爱的歌曲、专辑、精选集等;QQ音乐的“发现”功能,包括猜你喜欢,同样是根据用户喜好来推荐歌曲,身边流行,根据地理位置发现周边用户在听什么;2013年诞生的网易云音乐通过社交打开红海市场,试图赋予音乐APP新的创造力,推出歌单、乐评这些高度社交化的功能,辅之以缓慢旋转的黑胶唱片界面,实现了用户数和市场份额的快速上升。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斗争是以产品体验制胜,从音乐播放器转向追求用户体验。产品设计的人性化、风格特立独行、功能齐全丰富,往往更能受到市场青睐。 第二阶段:版权混战 抱团取暖 2015年,国家出台最强版权令,网络音乐版权的定时炸弹终被引爆。由于听歌是用户对音乐软件的最基本需求,因此“版权大战”成为这一阶段的突出现象。 版权之争的现象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过程。一方面,版权资源是厂商提升自身软实力的重要筹码,另一方面,及早占据版权资源,能够为未来发展降低成本,更进一步来看,版权能够为网络音乐巨头拉开竞争差距提供帮助。因此,各方在加速构建自己的版权资源库,建立新的制衡壁垒。 但是,版权之争导致了企业从唱片公司购买数字版权的费用上升,成本骤增。在版权买卖的过程中,唱片公司也谨慎选择买家,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便签署了独家协议,一般也会要求对方进行版权分销,保证歌曲在更多渠道空间的覆盖及最大化。例如,QQ音乐在2015年宣布与网易云音乐、多米音乐合作,达成版权分销协议。 版权令的又一结果是,加速行业资源整合,企业为了实现更多的版权共享和资源利用最大化,以合并的方式来收尾。2015年3月,天天动听与虾米音乐合并组建阿里音乐;2015年12月,百度音乐选择和太合音乐集团合并;2016年7月,QQ音乐和海洋音乐集团的数字音乐业务合并。 在这些共同因素的作用下,版权大战最后确立了BAT+网易音乐四巨头格局对峙的局面。 第三阶段:产业为先 国家规范版权的本意在于净化行业风气、引导建立健康完善的版权环境。但对于企业来讲,只有通过合理整合海量资源、完善产业链、提升用户体验,才是立足市场的根本所在。 版权大战客观上刺激了互联网企业开拓版权之外的金矿,加速了音乐产业链的完善,这决定了在线音乐市场的大战提前进入了第三阶段,以上下游产业和音乐生态为基础的较量。所谓上下游的产业链,即向上连接唱片公司和版权,向下连接用户,覆盖听、看、唱、玩、买等各大场景,全方位激活盈利能力。 目前,在开发上游的过程中,除了常规购买版权,巧妙避开高成本的购买费用,选择寻找新的活水源也成为一条捷径。互联网化带来的唱片话语体系瓦解,使得很多音乐人和音乐作品以其他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部分企业已经察觉到这些隐藏金矿的价值,大力开发。例如,网易云音乐和虾米音乐开始大力扶持独立音乐人,通过给予全方位的资源支持,跳出唱片公司的束缚,同样获取了高关注度。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