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大学生党而言,校园环境下的纸质版强工具型书籍更利于系统化学习。数字阅读的体验过程中,人们获得知识、信息都有碎片化、浅薄化的特点,课堂上的专业课程学习则是深度化、结构化、系统化的。这类书籍并非小说似的线性阅读看完即走,而是需要反复研读仔细思考的,此时纸质书便捷的翻阅功能就显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新闻阅读和线性书籍阅读则呈现出明显的数字化趋势,数字化速食阅读适应了上班族通勤外出的碎片化时间,也适应了年轻人短暂而冲动的阅读需求,因此数字阅读在新闻报纸、线性故事类书籍方面的替代效应十分显著。买一本纸质书的时间通常需要花费数时或数天,这对于没有时间没有耐心的年轻人来说是等不及的,即便是等到书买回来,自己的阅读兴趣也可能也磨没了。 读书社交:文艺会所VS线上社群 前些年,关于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的传言不绝于耳,而今涅槃重生的线下实体书店却呈现出逆势火爆的态势,从单纯卖书的商铺华丽转身为安静阅读的文艺会所。以单向街书店为代表的各类书吧、书咖、书院、书坊层出不穷,它们摆脱了图书交易的标签,实质上成为了向顾客“贩售阅读体验”的场所。
“三联书店不打烊”
单向空间 纸质书阅读的回暖与线下实体书店的成功转型相呼应,传统书店的体验化、社交化创新是实体书店在数字化背景下寻求自我升级的结果。实体书店同时也促进了线下的读书社交,以读书为纽带定期举办的线下读书会,文化沙龙,名人讲座等活动,让读者分享与互动中结交了书友,也加深了读者群体的价值认同。如新世相曾发起一场“图书漂流”的活动,让夹满读者读书笔记、信、卡片等的书籍在不同城市的不同人手中流动,此时的纸质书已成为读者群体的精神符号的象征。
线上的读书社交则更多是基于读书社区的讨论和社交媒体的分享来完成的,不少阅读APP也引入了朋友的模式,吸引用户分享心得、阅读打卡。以微信读书为例,用户可以查看好友的阅读排名、为他们点赞,还能看到好友的书架、书评、推荐等。
微信读书 熟人间的读书排名机制是线上读书社交的核心优势,强关系下的阅读排行为激励着本身阅读动力不太强的用户多读书,让用户在群体环境下获得读书的分享感、互动感、成就感。 阅读心理:仪式感、情绪宣泄、价值感知 仪式感是人们留恋纸质书阅读的原因之一。在从小耳濡目染中,读书就像一种仪式,像一种精神上的审美。拆封时的小激动、翻书时的窸窸窣窣,插书签时的心满意足……当好书被捧在手里读的时候,这些感觉都是电子阅读中没办法体验到的“质感”。 同时,数字阅读的不适感迫使读者们一目十行的浏览,读者往往在读完后对于细节印象不深。而纸质阅读则更具“参与感”,便于反复思考。写批注、标重点的勾勾画画实际上是读者的实时情绪宣泄,是读者与作者的“交谈”,是读者发挥主动性的体现,因此能够达到更深的理解,在脑海里构筑起书中的场景,同时辅助记忆。 谈及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价值感知,有人认为由于电子书得来不费工夫,缺少了踏破铁鞋求书、找书、换书的体验,因此对书的感情容易打折,自然就不珍惜了。但也有人认为,实际价格低反而是一种阅读便利,例如打印的低成本使得读者可以将电子书打成纸质版再阅读,不用保管,看完可丢,于读者而言减轻了阅读的心理负担。 畅想出版业的未来趋势 技术先行、多元并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