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用户和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知乎,因为一个匿名用户分享的“见解”惹上了官司。因为认为匿名用户在知乎上的帖子侵犯了名誉权,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将知乎告上了法庭,索赔10万元。根据媒体报道,海淀法院已经受理了此案。 这场官司的由来是因为5月初一位匿名用户,以“爆料人”身份在知乎关于如何看待摩拜的一个问题下称摩拜高管涉嫌贪腐。因为这一回答,摩拜被推到风口浪尖,知乎关于“摩拜单车”话题下,出现了“你如何评价摩拜、ofo高管们集体贪腐的问题”等帖子。该爆料也引发了大量的自媒体和网站跟进报道“网曝摩拜惊天丑闻:胡玮炜、王晓峰吃回扣贪腐数亿”等文章,直播,引发了摩拜的一轮公关危机,造成了商誉损失。因为匿名规则,摩拜没有办法知晓爆料人身份,故而以知乎平台为被告进行维权。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匿名社交引发争议诟病了,只是知乎这次情况麻烦一些,惹上了官司。 匿名模式,atv,社交的狂欢 作为知识分享平台,创办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知乎都被认为是知识份子和中产阶级的聚集地,邀请制限定了高层次人群,“专业”也成为了外界给它打上的标签。从通过聚焦中国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来回答问题,答案大部分都有一定水准,知乎发掘了大量的“知识明星”,也不断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随着用户的逐渐增多,知乎更加关注吸引更多创造内容的人,于是,平台开始从对内容的运营逐渐过渡到对人的运营。放开了邀请限制的知乎社交性进一步扩大。用户的增多带来了UGC内容的快速增长。为了帮助更多的用户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知乎的匿名功能应运而生,用户可以匿名提问,回答,而不用担心曝光自己的身份。 匿名规则无疑让知乎的活跃更上了一层楼,人们可以随意分享被压抑的秘密或者聊原本不好意思聊的话题,而不必承担“是我说”的风险,从同一时期匿名社交秘密、乌鸦、呵呵、吐司等产品的火爆就可以看出,用户对于无负担倾诉、自由表达的需求之旺盛。 知乎的匿名功能上线后,也慢慢成为了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引爆地。今年的摩拜单车被指高管腐败是一个例子,之前的还有阿里巴巴的中秋节月饼门事件,罗永浩和锤子科技高管在手机设计上的矛盾等等,都引发了媒体的争相报道,为知乎狠狠的刷了几波的声量。 人性黑暗的放大器? 为知乎带来流量、关注度等等利好的同时,匿名模式的负面效应也在慢慢扩大。在匿名规则保护下,人性的黑暗面也在滋生。有的人通过匿名,将自己塑造成“成功人士”来指点江山,寻求优越感和支持,这类人的出现,也是外界认为知乎是“装逼犯聚集地”的原因,这类人一般只能造成部分读者的不适,不会引发什么别的实质损失。但另一类,则是借着匿名制度做出泄密、发送不良信息或者进行人身攻击等不良行为。这一类行为,则切切实实会产生恶性结果的。 而且,让人无奈的是,看起来,匿名者可以说任何话,而不需要为之负责。 已经不止一个人遭遇过知乎匿名制度的“霸凌”,从大V到普通人都不能幸免。丁香园前 CTO冯大辉离职后,知乎上就出现了自称为丁香园员工的匿名者在回答中称“冯大辉不是一个合格的 CTO,不写代码不做 Code Review,主要精力在发微博运营微信公众号上…”。直指冯大辉是一个不务正业的 CTO。尽管随后冯大辉在各种渠道进行了回应和解释。但是因为这一个匿名回答,却引发了创投圈一起大站队事件,对冯大辉和丁香园双方都形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不管冯大辉如何解释,这个传播甚广的匿名回答还是给他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名誉损失。 自媒体人三表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匿名者在对他的评价中写道,“三表不就是搜狗的一条狗吗”“三表特别爱抱大腿”,随意诋毁,而三表对匿名回答进行举报发现,除非内容出现脏字,平台基本会判定不涉嫌违规。你也不能像现实中那样,知道是谁说的话,去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也有普通用户也来吐槽知乎的匿名制度,一位网友写了一篇介绍辽宁舰航母官兵生活点滴的文章,有权威信源,被匿名用户举报抄袭之后,知乎小管家也不需要作者本人的申辩,立即就锁了文章,并公示所有人文章“涉嫌不规范转载”——谁点进来就都会看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