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不是,这不符合商业逻辑,是谁都知道,自己流动负债快要高于流动资产的时候,要减少现金支出。能够压榨供应商,获得无息资金最好;但为何京东提前还款供应商呢? 带着深深的疑问,我继续查阅资料,原来是玩的债务置换啊! 随后我分析京东流动负债时,发现了下面的东西:
这是短期借贷,相对于总资产的占比情况; 注明:短期借贷款,在2015上半年,不足总资产比百分之一。不是没有,具体数据,在前面大数据表格里。 短期借贷占比总资产比,从2015Q2之后,开始大幅上升,一直到2017Q1的12% ; 这和前面,应付账款变化趋势,正好一一对应! 具体数据如下:
发现没有,这才是正确的,从2015Q3以后,这两项和,基本维持在总资产的38%到39%这个区间。 这才是真相,债务置换;应付账款和短期借款之间的置换。 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京东的应付账款出现不明原因的下滑,而原因就在于,并不是京东善心大发,而是一次债务置换。 那么,债务置换的动机是什么? 毫无疑问,京东财务肯定出于某种动机才做这个事情; 看一下利息支出情况:
这是2016年度的数据情况,数据是占比总收入的百分比。
在2015Q1后,利息支出开始达到总收入的万分亿一了(之前不是没有,而是超级小)。 这和前面的应付账款、短期借贷,逻辑上是相互印证的; 现在问题就很明确了,为什么京东要宁可短期债,还是那种要给利息的,而不是维持现状,让京东维持同样的比例,继续压榨供应商,获得无息贷款呢? 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现在的做法,所获得的收益,比不这么做,要高。 回到京东,那就是盈利问题了。本质上,这债务置换,肯定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尤其是财务报表数据上。 所以一定是能带来更多利益。下面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出证据来,证明这么置换债务,是有价值的。 显然,毛利率图如下:
这就是奥义所在:毛利润可以持续提升。 这张图很明显,在每个会计年度的前后,毛利率都会出现下降,三年都是如此。 现在问题来了,具体是如何提升的呢? 分析出来,京东通过提前结账,把应付账款变为短期借贷,似乎不可能实现啊。 但是如果你想,提前一个月结账,给予百分之一的折扣,这个不算过分吧。转化为年化的话,就是百分之十二。 而短期借款的利息是多少呢?我翻了一下京东的财报报表附注:
2016会计年度,平均利率为百分之4.91% ,在 2015年度则为4.40%; 短期借贷分为两项,一项是短期借款,一项是非追溯证券化债务;
我怕自己弄错了,特意核算了一下下面的关系,以2016年12月31日为例:
根据雪球提供的短期借贷 截至2016年12月31日的短期借款金额为人民币8,333,317元(来源于SEC数据)。
两项加起来,刚刚相等;结论没有问题,短期借贷就是这两项。 按照披露,目前短期借贷款项,由以下成分组成: 银行借款,追索证券化债务,追索权重组债务以及其他以人民币计价的融资活动;外加非追溯证券化债务; 京东不可能直接找银行借钱多少钱,我们分析一下,资产大致来源于以下两种可能: 1、京东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在新闻里找到的资料:
根据这条新闻,然后利率情况如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