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贾江伟,凯睿赛驰咨询公司副总裁,高级分析师。专注于汽车品牌技术和市场运营的观察与研究;36氪经授权发布。 为中国用户开发、专属中国,合资品牌对于这样的宣传,已然一改几年前对车型原汁原味的追求,甚至不约而同地在本土化上暗自较劲。如今,一味追求原汁原味,未必就符合市场需求,即使符合市场需求,也会因种种原因未必都能走量。想必路虎极光国产化前后,市场销量的巨大反差就很能说明问题。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就不能不说,合资品牌发展了几十年后,本土化在当下这个后合资时代,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已不仅仅是制造的本土化,还包含了设计研发本土化,技术创新本土化、营销服务本土化等创新形式。 把本土化只贴上低端的标签,太狭隘 合资品牌的本土化,最早被认为是将新车型引进国内进行本地化生产,这也被看做是海外品牌立足中国市场的基础。也正是因为国产化对成本的精打细算,技术、配置甚至品质都可能在成本杠杆下成为了牺牲品,甚至是为了拉低成本,用海外过气的车型或技术,来满足国内用户标准原本不高的购车需求,于是人们对过于注重低成本的国产,产生了的偏见。
其实本土化是相对全球化来说的,历史上日系雷克萨斯、英菲尼迪、讴歌这三大品牌的诞生,也正是丰田、日产以及本田专门针对北美高端市场的需求,脱离原有品牌的体系,而推出的新品牌、新车型。 要说全球化产品,诸如奔驰E级、宝马5系、丰田卡罗拉等车型,j2直播,其实都是各自品牌的全球化产品,被销往世界各地,其形成的规模效益也产生了更高的利润。合资品牌敲开中国市场,在十几年前,似乎只需奉行“拿来主义”就万事大吉。可是随着国内购车人群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市场可选择的车型也越发多样化,早已不是只有某一车型可选的单一市场。于是用户需求也造成了市场区域性差异的存在。 合资品牌为了进一步强化其在特定区域下的竞争力,即便是像奔驰E级、宝马5系这样的全球化车型,也难以靠其合资的属性以及品牌的价值维系产品的竞争力,采取本土化加长的做法来在中国用户心中建立与其品牌相对应的气质与豪华感,也自然成了市场的趋势。
宝马新一代5系Li(G38) 再往深了说,现阶段由于中国市场消费需求的提升,仅仅是拿来主义的低成本组装,早已无法满足中国用户对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更高追求,所以我们看到各大品牌正加速将研发重心由原来仅针对欧美市场,开始向中国倾斜,实现本土化生产,而这种本土化甚至促使合资品牌直接在中国建立起研发中心,研发符合中国市场的车型,以及实现新技术的本土化应用,以实现产品针对中国用户的精准定位,甚至拉动智能化、数字化等等新技术在全球的发展。这是在几年前仅仅以生产为目的的本土化所无法实现的。 后合资时代的本土化,核心不再是“国产”,更要参透用户、洞察市场变化 在如今这个后合资时代,想要靠本土化取得市场端的预想效果并非易事。路虎极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国产前的路虎极光,加价后的实际售价甚至达到惊人的80万,消费热度极高。然而,国产后的极光却遭遇了一场挫败,在SUV整体销量排名里,前100名已经难觅它的身影。 也就是说,仅仅依靠国产,还不足以撬开国内的消费市场。 极光在中国市场的挫败,并非是因为“奇瑞”的标签,而是在其进口销售阶段,用户对其持有一种非理性的购买心理,冲着品牌、范儿、性能、质感等等,价格贵一点反倒会起到促销的效果。而国产后,随着价格的大幅下降,其面对的用户群体,也发生了骤然改变,从以前近乎于高端奢侈品的层次,下降到了家用市场的范畴,而极光车身紧凑、空间过于狭小的劣势,在家用化需求面前,也随之被无限放大了。 很显然,极光从进口到国产,车型技术本身并没有改变,反而是路虎没预料到中国消费者购车心态的快速转变,而这恰恰反映的是路虎没能领悟到本土化更深层次的价值——更准确地把控市场变化,参透中国用户的需求。而类似的恐怕还不仅仅是极光的国产,甚至新一代奥迪A4L,在销量上迟迟没能恢复到换代前的状态,其实也可以看做是奥迪没能准确洞察到在奔驰C级强势反击下,市场竞争格局以及用户需求乃至用户对品牌认知的转变,导致其在产品配置以及价格策略上出现了决策的失误。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