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冷启动,就是要找到用户和使用场景。如何从0-1,是每个产品人深刻的焦虑。 有人认为,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去获取用户,atv,就是王道。 但也有不少知名产品人认为,过度追求快速增长,反而可能成为企业面临的大坑。
产品冷启动,面临0-1的过程时,“如何快速增长”是产品人都会思考的问题。但是快速增长这件事,到底好不好? 不一定,有可能是个坑。 首先,有可能会发生定位错位 曾经有一款火爆朋友圈的产品,叫做“足迹”。尽管本身是一款旅行类的产品,但因图片的广泛传播,很多人把它当成了美图秀秀。 导致最直接的结果,是服务器撑不住。而更致命的,是产品定位发生了纠结:一款旅行类的APP,却涌入了很多把它当图片用的用户。 这是产品人必须面临的问题:新来的用户比原来的用户多了非常多。那么是照顾原来的用户,还是新来的用户? 这恐怕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第二,匆忙扩张却圈错了用户 2013年微信成了国民应用,阿里很着急,花了很大力气做“来往”。 这么晚做的东西,要怎么快速增长?阿里给整个公司的员工定了要求:每个人必须加满一百个好友。 这样一来,来往的第一批用户是什么人?淘宝卖家。 因为,阿里员工很多事淘宝小二,而他们接触最多的人是淘宝卖家。员工为了完成任务把合作的卖家拉到“来往”,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平台成为卖家乐园,充斥商品广告。 第二批用户就更奇怪了,猎头。 因为“来往”上一开始都是阿里员工,所以他们在上面的昵称就是公司花名,好友也都是公司同事,很好辨别。这对猎头是一个好时机,马上进入,扩张通讯录,直接聊直接拉走。 后来人力资源部发现公司花名做昵称不行,直接叫停了。 但是又引申了另一个问题,不让用花名、实名,就没办法光明正大地加同事。淘宝卖家也不愿显示自己的身份。这时候,你就发现有人把人头像改成了失足妇女的照片,名字也起得很暧昧。 这个时候,产品变得非常奇怪,并且,不像是一个用户的产品。 第三,快速扩张无法保障质量 新浪微博2009年开始做,很快就火了起来。一年半之后,腾讯开始着急了,跟进做了腾讯微博。当时公司非常重视,调动了腾讯各个部门的精英。 在新浪微博大势之下,腾讯微博面临两个问题: 内容不够多 用户不够活跃 腾讯采用的解决办法就是把QQ签名直接同步过来。好友看见你的签名内容给你评论,腾讯微博就可以光明正大给你推一条消息说“你的好友评论你了”。把你拉回来,活跃就提高了。 这是件想起来很美好的事情。实际结果却是,很多人QQ签名并不是完整的一句话,有的甚至只是“我的手机号改成……” 糟糕的内容放上来,根本没法看,也没有人有兴趣互动。更致命的是,这样的签名,就算有人评论,你也不会回到腾讯微博的平台。 最后的结果就是质量变差,活跃下降。
有很多人,包括Google+的早期,他们的目标都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用户。 这样的话,很多人都会作弊,或者是这个产品体验很糟糕。 在facebook有一个规定:不允许太快考虑病毒效应。我们要拥有高质量的用户,我们要有“惊艳一刻”,而且不断地去给用户“惊艳时刻”。 每一个消费类产品都有这样的惊艳时刻。 比如,你第一次用滴滴,点一下,车就来了。比如,你在京东上购物,它当天就送货上门了,这就是让你惊艳的时刻。这时,你会释放出一种情感。 那么,如何尽快给到顾客这种惊艳的时刻? 首先,衡量自己产品的惊艳一刻是什么 facebook做了好几千次测试,才找到属于自己的“惊艳时刻”:让用户在10天之内找到7个好友,这让用户用觉得十分有趣。 而Facebook那些失败的竞争对手,比如myspace,是因为他们的用户找到好友的时间太长了,用户没有等到这个惊艳时刻。 所以获取客户要慢慢地做,稳定地做。你要尽快给到用户价值,并且衡量:到底自己产品的惊艳一刻是什么。你公司的每一个人都要为此负责,要能够尽快创造这种价值。 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第二,“惊艳一刻”只给一次是不够的 你要一直持续给用户这种“惊艳”的一刻。这就是你与用户之间的交互,确保用户能够对你的产品非常投入。 如果你无法判断你的产品是不是得到了很好的使用、是不是拥有对用户的核心价值,就自己先使用起来,你是最好的用户。 如果你使用自己的产品非常积极、正面,你就可以很好地展示出自己的产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