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看了大量的关于90后的各种数据报告人群描述,也面对90后消费群体推了各种产品,做了各种campaign,今天说说一个广告人眼中的90后。 首先声明,这种按照年龄的分类法非常的不科学,而且粗糙简单,同样90后,北上广精英家庭的孩子,和十八线的孩子有很大区别,如果年龄是纵轴,那么横轴上则应该有: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职业等各种锚定参数,以此来把90后人群切的更碎,人群样本更精准。 但是,即使再精准的样本也有个例,18岁就养花遛鸟搓保健球的肯定也有,所以以下观点并不代表所有90后,仅仅泛指。 在描述90后的时候,我尽量多拿70后、80后作对比。这样大家看的更清楚一些。 1、90后三观:我是谁啊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 70、80、90落差巨大宛如山海相隔,这是因为,中国在短短的30年内,从一个第三世界吃救济的农业大国,变成全球GDP第二的经济强国。短时间的逆袭,造就了年龄相差10岁左右的3代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完全不同。 70后上学期压力大,生活知识面偏窄,工作也大都为了糊口谋生,难谈喜好,青春期单纯而苦涩,没怎么出过国,是转型期很多雷人政策的受害者,时常觉得中国哪儿都不好。 比如我,当年在北京还交过一种叫“城市增容费”的东西,具体讲就是:因为我是个北漂,给北京造成了负担,导致北京必须为我增开公交车、增配环卫工人,扩容学校,兴建医院等等,所以我要为此付费。 80后上学时改革开放已初见成效,到工作时正是国外大量的先进思想、科技设备、文化艺术涌进的年代,80后当中诞生了大量的商界精英、作家、歌手、画家等,80后的青春时代充满了机遇,是野心最大,人生起伏最大的一代。 80后爱拼命,他们创造了狼性文化,996工作模式等,80后个人喜好偏少,张口闭口爱谈钱谈事业,审美能力差,喜欢性价比高的东西, 90后被称之为GDP红利一代,GDP高速增长带来城市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备、高铁8小时内全国畅行,4G网络拿手机看三生三世,移动支付导致纸币发行量掉了一半,大量生活类app让人摆脱家务琐事,享受时间变得更多。 90后相当一部分曾在海外念书,在他们看来,与中国大陆相比,美国餐厅的服务太差,澳洲的快递太慢,香港的移动支付不够便捷,同时由于全世界都充斥着made in china,90后觉得中国好的一塌糊涂。比如治安、快递、服务。同时他们赶上了中国基础建设最新最好的时代,所以普遍爱国,这是小粉红的一代。 2、90后品牌观:傲慢与偏见 70后迷信品牌的使用功能,强调使用价值,所以70后最喜欢功能冗余的产品,大而全的集合体,比如一个遥控器上恨不得有100个按钮,洗发水最好3合一,止痛药能止住全身各种款式的疼痛。 71年出生的马化腾做出了全世界功能最全的社交APP微信,从聊天发朋友圈到买火车票上门修水管子医院挂号排队移民办签证一应俱全。 80后喜欢性价比高的品牌,这和年轻时看到了太多诱惑,但自身又比较穷有关,希望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于是“性价比”,“物美价廉”,“质优价廉”,“加量不加价”的产品最受欢迎,促销广告的死忠粉是以80后为核心。双十一也是这么催生出来的。 80后还非常的迷信大牌,大概是被“高性价比”产品坑过太多次,于是转而相信各种国际知名企业,“大品牌值得信赖”是他们最喜欢的slogan。 90后喜欢有趣的品牌,整体并不迷信洋品牌,也对高逼格品牌不存敬畏。但同时,他们又特别喜欢在年轻的时候拥有更多奢侈品,许舜英说:中国的90后是全世界很罕见的,他们可以迅速的把自己变老,atv,身背LV挤地铁,穿着gucci鞋骑摩拜。 90后喜欢扎堆买爆款,堪称群体无意识的行为艺术,催生了各种网红奶茶网红肉松面包网红葱油饼等,另一方面,90后又喜欢特立独行,小众牌子大行其道,穿衣不撞衫和整容不撞脸同样重要。 90后对产品的趣味性要求很高,最臭的鲱鱼罐头、最难喝的崂山白花蛇草水、包装爆丑的椰树牌椰汁、苹果风的卫龙辣条、爽过吸大麻的维他柠檬茶,都能成为他们追逐的对象,是否具有实用价值并不重要,开心就好。 但很有趣的是,90后给自己用的产品非常注重质量,反而不是很计较品牌,海外代购中护肤品最多,网易严选的家居产品卖的最好,去掉一个logo,就能获得同样品质的产品,这种“宛如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快感”让90后欲罢不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