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话频出的互联网圈,“创始人出局”这种事并不稀奇。 创业公司经历几轮融资后被大公司收购,等待创始团队的命运无非是被架空然后离职,或是直接低调离职。像俞永福这样焕发第二春的是个特例,或者你是遇到了像腾讯这样的不追求掌控的爸爸。 从其他企业的沙盘经验来看,OFO创始人的架空传言有点早:刚刚D轮融资,共享单车行业竞争刚刚进入白热化,股权至少在30%左右,比其他一些还牢牢掌控公司的创始人还要高得多。但“OFO创始人戴威被架空”的“传言”迅速被众多媒体和舆论所采信。 这或许是因为,太多的证据和细节表明,戴威及其创始团队的退出,恐怕不是无稽之谈。 输给资本不丢人 敏感的媒体人,从滴滴投资和接入OFO之后就能够嗅到一丝危险的气息:同为出行业务,共享单车能够和滴滴原有业务打通,但业务的契合度和紧密程度也意味着,OFO很有必要纳入滴滴的体系。对于被投资公司的管理团队来说,未来被架空或者离开,是大概率事件。 但在一个月前的C轮融资后不久,这个未来好像已经来了。虽然OFO官方没有公开过戴威目前的持股比例,但根据媒体报道的信息,OFO创始人的持股应该在30%-40%之间,这对激烈竞争的共享单车领域和才走到D轮的OFO来说,是一个微妙的数字,因为滴滴的占股已经逼近这一数值,并且董事会中,几位投资董事,同时也是滴滴的早期投资人,对他们来说,对滴滴发展的重视,要远远高于OFO。 换句话说,OFO董事会,已经被滴滴所掌控——而对于滴滴来说,将OFO完全纳入体系(而不是独立运营),更符合业务发展需要,和程维所制定的“智慧交通”愿景。 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就在D轮融资之后,OFO创始人戴威在董事会的职位,从“执行董事长”变成了“董事长”。从话事人变成了“吉祥物”。 不止输给资本,OFO改革刻不容缓 滴滴全盘收下OFO,只是根据市场和资本的运作所作出的推演和猜测,事实上还未实现。实际上输给资本不丢人,直播,太多创始人淡出后财务自由,做起了投资人开始享受人生。但OFO这轮提前的“创始人架空”风波有更多原因,也正是这些原因,让舆论和媒体在这么早的时间点愿意相信这个传言。 虽然是创立最早的共享单车品牌之一,但OFO面对后来者已经有些力不从心。这或许和创始团队的战略眼光有一些关系:过于看重单车成本,而放弃了大数据管理布局。仅靠车海战术冲击市场份额和市场数据,但不支持GPS和智能锁等“高成本”功能的OFO,一直还停留在满足代步的基础需求上,无法挖掘巨量用户和出行数据,更无法从中挖掘价值。在这方面,以摩拜为代表的对手们,已经给OFO上了生动的一课。 而OFO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式则是:摩拜接入微信后:对手在智能出行数据方面已经提升了运营效率(摩拜月活增长2倍),表面上看,摩拜单车接入微信钱包“九宫格”只是要了一个“入口”,但实际上摩拜变成了微信支付功能延伸的一部分。微信用户已高达九亿,其流量值堪称得上是洪峰巨浪;而OFO在一个月前才推出支持电子锁的车型,定位功能也只是基于APP,而非单车,实际上在出行数据使用方面几乎依然是一片空白。 而在背后的支持上,atv,OFO上月底(2017年4月底)刚刚接入滴滴,毕竟滴滴带来的导流用户或还只是微信的零头。这些,都让OFO和背后的投资者如坐针毡:传统的车海冲击市场的战术已经遇到了明显的瓶颈,OFO亟需改革,虽然模仿对手是某种程度的认怂,但有些改革,不做必死。 然而,创始人能否支持接下来的变革?OFO创始人戴威可谓青年才俊,OFO是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起家也是在校园。凭借重度骑行爱好者的敏锐和年轻人的闯劲,OFO做起来了。但发展到今天OFO面临的是实打实的、以亿美元计算的商业市场竞争。年轻加上缺乏太多大战经验的创始人能否适配高维的竞争要求?恐怕也要打个问号。 OFO与滴滴的关系尚未明朗 年龄,阅历,经验是一方面,OFO创始团队要面临的还不只是这些,和滴滴的未来的关系,是更迫切需要想通透的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