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 杰夫?萨瑟兰,美国“Scrum之父”,《敏捷革命》是他首部精髓之作,被誉为“管理学的诺贝尔奖”,是微信、京东、华为、通用电气、Twitter一致采用的管理方法。 今天,你为自己做的事情而快乐吗?人们当下是否快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对未来的预期有关。快乐是一个“预测指标”,你对自己在公司的角色感觉如何?对公司整体情况感觉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实际上都与公司未来的业绩紧密相关。 我们把“快乐”作为风向标来预测企业的赢利水平,快乐增加的越多,效果也就越大。所以,能让员工感到快乐的因素,恰恰是缔造卓越团队的重要所在。 要预测企业的赢利水平,“快乐”这个风向标可能比首席财务提供的多种预测指标都好用。 研究结果表明,快乐的人往往表现更优秀,销售业绩比较好,收入比别人高,辞职可能性比较低,而且更健康。 如果你和登山者谈论探险,他们将不会花费很多时间去谈到达山顶的体验。相反,他们将谈论寒冷的气候、令人痛苦的水泡、糟糕的食物、恶劣的环境及笨重的设备。他们将告诉你抵达山顶的喜悦后通常是一阵低落。他们完成了目标,他们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如果你问他们什么时候是快乐的,他们将告诉你是在备受煎熬的时刻,即把他们的体力、意志、精神锤炼到极致的时刻。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是他们体验到真正快乐的时候。这也是他们想再次体验的内容。 从表面上看,心智正常的人不会自愿地再次让自己置身于那种境地,但是登山者们像是不能自已,无法自拔地攀登一座又一座山峰,在征服下一座山峰中追寻快乐。 有趣的是,大多数文化都不奖励或鼓励这种快乐。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开设的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堪称哈佛大学最热门的课程之一。他说:“我们的文化不奖励我们享受旅程乐趣,而是奖励我们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社会奖励结果,而非过程;奖励到达终点,而非旅程。” 但我们的日常生活往往就处在一个又一个旅程之中。我们不可能每天都登上某座山峰,取得某个很大的功绩,或者得到一大笔奖金。我们大部分的日子是在奋力实现某个目标。 就公司而言,目标可能是再提供一款伟大的产品,或者让人们的生活好一点,或者攻克某个困扰世界的难题。但如果我们只是努力获得结果,而不享受过程,那么我们将是非常可悲的。 一、以快乐为动力 哈佛大学的泰勒·本·沙哈尔等心理学家都认为,要分析一个人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一种方式是问他们:“今天,你们为自己做的事情而快乐吗?明天,你们会为这些事情更快乐吗?”这也是观察职场人士的好方法。 沙哈尔把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享乐主义型”。这类人享受自己今天做的事,至于明天?到明天再说吧!在很多初创公司有这类人的存在。 比如,一群人待在车库里,只顾着开发自己觉得很酷、很有趣的东西,却没有思考产品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不思考一个月后的前景,更不用提一年后的规划了。 第二类是“虚无主义型”。针对第一类的创业者,为初创公司提供启动资金的人往往会存在一定的担忧,因此,他们会雇用一批人去管理那群富有创意的年轻人,导致他们的生活里充斥着各种纪律、测试及报告,之前的快乐一去无踪迹。这些黑客们认为当下糟透了,并且他们觉得这种情况可能永远维持下去,现在他们便成了“虚无主义者”。 第三类是“忙碌奔波型”。这类人被资方聘请过来,负责管理工作。他们愿意每周工作80小时,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以后就会获得晋升,但等真的获得晋升之后,又会拿出更多时间去应付令人头疼的新问题,不过他们喜欢这种忙碌奔波。 第四类是“感悟快乐型”。生活快乐的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这类人是我们努力要找到,并且予以鼓励的人。 这类人很少产生倦怠感或幻灭感。他们不像享乐主义者或虚无主义者那样对工作持有消极态度,也不会像忙碌奔波型管理者那样努力使每个人都循规蹈矩。 敏捷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推动整个团队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的氛围。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享乐主义者可以放眼未来,多考虑一下未来如何延续快乐,虚无主义者可以知道未来可能不再有鞭策,那些奔波忙碌型的管理者或许会找到更好的工作方式。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公司选择快乐指标。 二、“快乐指数”是公司前景的风向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