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司登总部商品管理大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轻点了几下鼠标,这家羽绒服品牌全国共3000多家门店的信息,如同一张详尽的作战地图一般,atv直播,井然有序地呈现在波司登信息总监桂益龙的面前。 “现在,我想看哪一家,就可以看到哪一家。”他选取了位于自己家乡长沙的一家门店。页面上展开的数据显示,这家店前一日销售额7万多元,当日销售已累积2万多元,一款畅销的黑色羽绒服在过去7天里卖出了13件,库存还有11件。“还不够卖一周的。”桂益龙小声说。 仿佛为了验证这一判断,他在键盘上敲下这款畅销羽绒服的款号和色号,整个长沙所有门店的库存情况很快一目了然:这款羽绒服确实卖得很好,有些门店已经出现了断货。 但他并不为此感到担心。“自动补货系统会给它们补的。”他关掉页面,把剩下的工作交给了系统, “自动补货系统每晚会汇总所有门店销售及库存数据,结合区域仓库数据,依据补货逻辑,自动为各个门店补货。”
一边积压一边缺货的怪圈 作为波司登的信息总监,桂益龙并非从一开始就总是这般成竹在胸。这个已有40年历史、主打羽绒服的知名品牌,从11个农民和8台缝纫机起家,做到市值60多亿港元的港股上市公司,不可谓不辉煌;但在经历了上一个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和绝大多数传统服装行业的品牌商一样,如今的波司登也面临不少严峻的挑战。 “做零售是一件很苦但是又必须要做的事。”桂益龙感慨道。市场供应越来越多,竞争进入白热化,门店租金和人力成本的上涨非常惊人,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困难。与此同时,电商流量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单纯吃互联网红利已经行不通了,“这对品牌企业来说大家又在同一个起点上竞争,最终比拼的还是线上线下服务消费者的经营能力。” 渠道野蛮生长的时代已过去,消费者主权时代悄然到来,在这场新的竞争中,不“变”不足以制胜。 这不仅是波司登的判断,也是很多传统行业品牌商共同的判断。经营模式的变革率先被提上日程,一项未经证实的数据显示,特步的直营比例从两三年前的10%提升到现在的55%,安踏的直营比例如今已达到90%。事实上,从2013年起,波司登也开始提升直营店的比重。“传统的代理分销模式已不大适合企业发展,因为无论是从消费者反馈还是供应链体系来说,响应速度都太慢了。” “慢”会带来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最常困扰服装行业的问题——库存。 同样是在2013年的冬天,羽绒服产品销售最旺的季节里,波司登遭遇了“奇怪”的缺货困境:一方面门店在缺货,另一方面门店的库存却又很多。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既然有库存,为何还会缺货? 这是因为对于一家有着3000多家门店的品牌商来说,“想要很精准地预测在什么时间、把什么货挪到什么地方,是非常困难的。”桂益龙将这种缺货称为“结构性缺货”,货是有的,但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消费者有需求的地方,货源充足的地方可能卖不完,另外的地方有人想买却买不到。 高库存“冻”住了企业的现金流,高缺货又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事实上,整个服装行业都陷于这种矛盾的怪圈之中,罪魁祸首就是这一行业的“期货”经营方式。每一季的新款在上市之前8-9个月时就已经定下,经销商也会提前4-6个月将货订好。但是大半年之后,这些款式是否已经过气?这一年的天气如何,市场需要更薄的衣服还是更厚的?没人知道。 但有样东西可以帮助人预测和提前准备,那就是数据。 五个月搭起零售云平台 和数据打交道,是桂益龙的老本行。在进入波司登之前,他曾在一家企业软件管理公司工作了十年。波司登此前使用的是Oracle(甲骨文)的数据库,零售系统则采用离线客户端与后台服务器定期同步更新数据的架构。 这种工作方式,就像是每家门店的客户端定时向后台服务器“汇报”,而且这“汇报”不是即时的,一家门店出现缺货之后,后台服务器可能要隔很长时间才能察觉,此时再安排调货补货,已经来不及了。而且离线数据只能用于事后分析,很难做到在线实时分析和预测,也无法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服务消费者。 整个系统的运营效率和反馈机制都亟待改善,“要及时地知道市场需求,根据需求来将生产方式变柔变聪明,根本问题是数据要通。”2015年开始,桂益龙和团队开始考虑建立新的零售系统架构。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们看到了一条介绍企业级中间件的朋友圈,发布者是他们的熟人,供职于阿里云企业级互联网架构部门,五六年之前曾经帮他们解决过Oracle数据库卡顿的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