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再以美国手工艺品电商Etsy的2011-2014年销售收入为例,“懒惰”的消费者已经养成习惯,通过Etsy浏览和购买它们所需要的手工艺品,所以回头客购买占比在这四年里持续提升。同时,它的供给方,是全球的手工艺者,他们同时维护和管理多个销售平台的能力很有限(维护库存状态、提供客服等),所以他们一定程度也是“懒惰”的。
5. 摩拜、OFO等:共享单车其实是一个“B2C租赁”业务,不存在撮合交易,不过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为一个“供给方极度勤奋”的交易平台来分析。在这段交易关系中,供给端(共享单车运营方)是“极度勤奋”的,会通过增加投放密度、主动搬运平衡错峰、巡检维修来提供供给。 但是需求端的“懒惰”程度会不断变化。当车辆密度不大的时候,客户会选择离它最近的单车(50米以内),这时他们愿意为了少走几步路,从一个熟悉的平台迁移到另一个平台,所以是“勤奋”的。不过在供给密度很大的时候,许多用户不愿意缴纳多份押金,他们会“懒惰” 地选择已经缴纳押金的那一两个平台的车(押金会左右部分用户对于单车的选择,这一点我会在文章后半“创业者的战术突破”里分析提及。) 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有潜力成长为巨型独角兽,或者我们称之为“鲸鱼”的公司,除了他们本身目标市场容量足够大之外,“懒惰指数”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优秀的交易平台通常能够寻找到“懒惰”的一方,牢牢地粘住他们,同时尽力地提高对相对“勤奋”的一方的锁定,从而构建长期壁垒。
如果在坐标图上加上一条曲线(如上图所示),在XVC我们称之为“懒惰生死线”。交易平台离开这条线的距离,就是它的安全边际。在“懒惰生死线”右上角的平台,离的越远,安全边际越高,供给端和需求端就越“懒惰”,它们的替换意愿就越低,平台潜在商业化的潜力就越大。 相反,如果平台还在“懒惰生死线”周围徘徊,那么它的财务状况就会非常紧张,往往需要为了提升产品体验、降低“懒惰”门槛付出额外成本。而那些原本就在“懒惰生死线”之下的公司,在去掉补贴之后,也就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关门大吉。 渗透率体验曲线和体验门槛 交易平台的交易效率和用户体验随着懒惰一方的渗透率逐渐提高而随之提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曲线,XVC称之为“渗透率体验曲线(Penetration-Experience Curve)”。“体验门槛(Experience Threshhold)”指的是,平台为了保证一段交易的基础用户体验,而需要在“懒惰”方达到的基础渗透率门槛。一旦当“懒惰”方达到这个渗透率,那么此时平台就会产生马太效应,“勤快”方就会主动寻找并加入平台,供给需求双方在这里的体验就可以大幅提升,从而迅速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形成规模优势。 以上是XVC针对不同泛交易平台,总结的“渗透率体验曲线”分布。其中“懒惰”方渗透率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而是相对概念。 交易的双方的懒惰程度还会影响“渗透率体验曲线”的长度。“渗透率体验曲线”就越长,领先者能够持续改进的空间就越大,能够在很大的空间持续拉开和进攻者的差距。在懒惰方渗透率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平台的交易效率和体验提升就不明显了。在这些领域,atv直播,就容易出现多家长期竞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渗透率体验曲线”也可以理解为“竞品追赶曲线”。这个概念非常好理解:在懒惰的一方,获取新用户比从竞品偷用户要容易很多,如果“渗透率体验曲线”很长,并且竞品的渗透率已经很高,那么希望从竞品处“偷用户”来到达“体验门槛”,会很艰难。 我们来举几个身边的例子。 1. Airbnb:民宿共享领域是一个典型的低频次、高客单价、提前预定的行业。行业特征和预订场景决定了消费者在出行前有足够的时间浏览、比对、选择、做出决策;但与此同时,消费者又是偏向“懒惰”的,想象一下每次出行,在不同的停留地点如果需要通过不同平台进行住宿比对和预订,这样的体验并不愉快吧?
上图是Airbnb与竞争对手,在不同城市的库存上架数量对比。一旦在用户端的渗透率越过“体验门槛”,供给库存会像被黑洞吸引一样聚集到领先平台上。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