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盖的弧度上,小米 6 还在小米 5 左右弯曲的基础上,把上下部分也做了热弯处理(也就是小米所说的四曲面设计)。在正常的竖屏使用中,由于手心主要接触的左右两侧,小米 6 的这种四曲面设计对手感的提升有限,更多的价值还是在视觉层面上。不过在横屏使用时,手机背面上下两侧圆滑的过渡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手感。 在小米 6 这种采用「三明治」设计的手机中,工艺上最难的地方之一就是后盖和金属中框之间的过渡,稍微有点误差就会感觉「硌手」。即使是三星,也是在经历了 S6 edge、S6 edge+、S7 edge 后,在 Note7(已故)和 S8 / S8+ 上才把金属中框和 3D 玻璃后盖的衔接做得足够完美。 和 Galaxy S8 / S8+ 相比,小米 6 在中框和后盖的过渡上还有一定的差距,摸上去还是有点小小的「硌手」(不过相比小米 5 已经好了很多)。好在小米 6 的整机尺寸较小,加上中框部分略带弧度的处理,小米 6 的整体握持手感还是相当不错的。 另外,我们手上这部小米 6 四个角和中框之间有一丝缝隙(可以塞进 A4 纸那种),这种工艺上的误差在 3D 玻璃 / 陶瓷和金属中框拼接处是难免的(三星 Galaxy S7 edge 的缝隙要更明显),正常使用基本不会注意到,并不是什么大毛病。 相比起做工上这些无关痛痒的小瑕疵,不锈钢中框 + 玻璃 / 陶瓷后盖带来的另外一个副作用更加值得注意——重量。
小米 6 玻璃版的重量就已经达到了 168 克,这个重量仅仅比 6.2 英寸的三星 Galaxy S8+ 轻了 5 克,陶瓷版本的小米 6 重量更是高达 182 克,而被不少用户吐槽太沉的 iPhone 7 Plus 的重量为 188 克。要知道,小米 6 的屏幕只有 5.15 英寸,整机尺寸可要比 Galaxy S8+ 和 iPhone 7 Plus 小多了,实际拿在手里的感觉会更沉一些。 当然,对于手机重量的感知因人而异,有些用户对重量很敏感,不过也有不少用户会喜欢沉甸甸的「分量感」。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建议大家在购买小米 6 前去小米之家等线下店里亲自感受下重量,特别是有意购买陶瓷版的用户(不过这个版本现在似乎也没现货)。 这里顺便多说一句,小米 6 推出后,有不少用户希望小米可以推出一个大屏的版本(6 Plus?),不过按照小米 6 这个 ID,真做了 5.5 英寸以上的大屏,估计玻璃后盖版本的重量就得突破 200 克了。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小米在后续推出大屏版本,应该也不会完全沿用小米 6 的 ID。 除了重量,小米 6 还有一个地方我们不太感冒的地方——砍掉 3.5 毫米耳机插孔。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砍掉 3.5 毫米耳机插孔可以为机身内部腾出更多的空间,可以用于配备更大容量的电池,并且也更方便加入防水功能(小米 6 能防泼溅,但不能防水)。在 iPhone 7 / iPhone 7 Plus 去掉了 3.5 毫米耳机插孔后,其他手机厂商去掉耳机插孔也「名正言顺」了很多。
不过在蓝牙耳机尚未普及的情况下,砍掉 3.5 毫米耳机插孔不可避免地给用户带来一些麻烦,小米 6 随机附送了一个 USB-C 转 3.5 毫米转接头,可以从 USB-C 接口中获取模拟音频信号。如果大家不想随身带一个转接头同时对蓝牙耳机不感冒,就只能考虑购买 JBL Reflect Aware 这样采用 USB-C 接口的耳机了(据说小米后续也会推出 USB-C 接口的耳机)。
总体来看,相比去年的小米 5,小米 6 的材质和工艺水准都明显上了一个档次。相比目前市面上同价位手机常见的一体式全金属机身,小米 6 的不锈钢 + 玻璃 / 陶瓷机身拥有更高的辨识度,不过代价是手机会有些重。考虑到小米 6 在同样的定价之下还率先采用了骁龙 835 平台,在这样的成本压力下,可以做出来这样的外观和工艺已经实属不易。 不仅是最快的小米手机 硬件上,小米 6 用上了高通新一代的骁龙 835 移动平台,并且由于行货版三星 Galaxy S8 / S8+ 的发售时间延迟、索尼 Xperia XZ Premium 还在「PPT」,小米 6 还成为了第一款在中国大陆地区能买到的行货骁龙 835 手机。 相比高通的上一代旗舰 SoC 骁龙 820 / 821,骁龙 835 在各个方面几乎都有了一定的升级。CPU 上,骁龙 835 从上一代的「2 大 2 小」换成了「4 大 4 小」,其中大核最高主频为 2.45GHz,小核最高主频 1.9GH,CPU 架构为 Kryo280(基于 ARM 公版进行的半定制架构)。GPU 上,骁龙 835 升级到了 Adreno 540,高通表示,其图形渲染速度相比上一代的 Adreno 530 提高 25%。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