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8岁的唐烨成为北漂一族,在北京的“三峡酒楼”做帮工。因为曾在厨艺学校学艺一年,科班出身的他干得游刃有余,很快就升到厨师长的位置。 不过,他一直没忘自己的梦想:“一直都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火锅店。” 3年后,他毅然离开打拼了3年的北京,回到重庆再次学艺。“那时,重庆满城大大小小的火锅店,atv,我都去当过学徒工,比如奇火锅、小天鹅、德庄等。” 他汲汲于菜品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品牌火锅锅底特色、经营模式等庞杂知识。 这一学就是9年。 2005年,学满归来的唐烨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第一次创业 巴乡渔村 在北京的六里桥,唐烨创建了自己的第一家火锅店——巴乡渔村。“这个品牌主打的传统重庆火锅,因为周围有很多外地人、老乡,结果一炮打响。”06年就实现年净收60万。 六里桥店的成功让他看到火锅是片巨大蓝海。随即迅速在西单、合肥布局分店。 结果是,西单店虽有盈利,但相比老店,营收大幅下滑,而合肥店则仅能维持收支平衡。 “巴乡渔村出了六里桥就不行了。” “败走”西单、合肥后,唐烨收紧扩张脚步,随后也逐步关掉两家分店。而老店“六里桥”也在2016年被升级换了招牌。 复盘:品牌名称的缺陷 在唐烨看来,西单、合肥店不算真正失败。“因为任何餐饮店多少会有一个养店期。过了两年,也就是2010年左右,西单店年净收涨至50万,合肥店也在开始慢慢盈利。” 真正让唐烨狠下心来放弃巴乡渔村的原因其实是品牌名。 “在开分店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这个品牌名的缺陷。”唐烨分析道:“‘巴乡’这个称呼看着很土很low,一股乡土气息无法匹配未来持续的发展,而‘渔村’怎么看都是与‘打渔、海鲜’有关,跟我们的火锅产品不搭边。” 第二次创业 阿婆桥 2008年,奥运会在家门口举办。唐烨在这一年借着奥运东风创下自己的第二个品牌“阿婆桥”。 中国奥运年,貌似全球都流行中国红。唐烨仿照当时的流行品牌“麻辣诱惑”的装修风格,把阿婆桥装的红红火火。 “当时我还在餐厅门口支了几张桌子,在院坝里放投影看比赛,生意爆满。一年能挣两三百万。”这种火爆一直持续到10年的世界杯。“世界杯之后生意直线下滑,只有六、七十万的净收,落差太大,没有信心了。” 复盘:有些客群“红利”是暂时的 借着奥运中国红,加上大型赛事的影视直播分享,阿婆桥确实火了几年。但随后的没落其实还是品牌定位和选址的问题。 阿婆桥门店位于大观园社区,选址和品牌定位本身就不搭。“那是个老社区,居民多是中老年人。而我的阿婆桥,产品和赛事分享的经营特点注定面向的是年轻人。当大型赛事结束后,年轻客群自然不愿大老远地跑来吃饭了。” 第三次创业 渝舍精品 在创建巴乡渔村和阿婆桥两个平民品牌后,唐烨想要尝试高端市场。 “那时重庆火锅在北京是很低端的存在,通常是50元左右的价位。所以,我就想要打造一个川式火锅高端品牌。” 他花了300万打造了一个高端火锅品牌——渝舍精品,从品牌名就可以看出做精品火锅的决心。 不仅环境装修分外豪华,在许多细节上也十分讲究:用农夫山泉制作锅底,每张桌子上要垫上洁净桌布,鸳鸯锅是高价定制的两个单独铜锅结合放置······ “那时是2009年,我定的客单价150元左右,相当于现在的200出头。” 费尽心力的结果却让唐烨大失所望。每月都要赔十几万,他回忆道,“那时几乎没睡好一个觉,每天天一亮就想:又亏了好几千。“不服输的他硬扛了一年,在赔了500万后终于放手。 复盘:细分品类的切入时机 渝舍精品的失败,其实是时机和选址的失败。 当时,开奖,火锅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类认知类似于现在的中低端麻辣烫。中低端还没有做好,就想要快速拔高,市场没法那么快接受。 而且,渝舍精品的客单高达150元,但选址在北京海淀的双安,周围多是中低工薪阶层,消费能力不够。所以,唐烨这时的高端火锅注定只是个美好的梦。 第四次创业 艺名汇 在把阿婆桥和渝舍精品关掉后,唐烨发现国内正大势流行韩餐、咖啡馆。于是,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把火锅做的像咖啡馆一样的休闲餐饮呢? 随即,在2012年,一个定位小资休闲餐饮的韩风火锅品牌——艺名汇诞生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