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对鸟粪中的蜗牛外壳进行了测量,发现宽度在2.5毫米左右的蜗牛基本能保持完整,而体型更大的蜗牛则遭受到了严重的外壳损坏。他们还认为蜗牛分泌的黏液可能会对酸环境有一定的抵抗作用,但这一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需要指出的是,较大的蜗牛似乎偶尔也能从鸟类肠道的消化中存活下来。来自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的Jasna Simonova发现,外壳比蚤蜗牛大得多——直径达到17毫米——的蜗牛有时在经过多种不同鸟类的消化之后,还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另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肠道穿越者”是一种线虫——秀丽隐杆线虫(学名:Caenorhabditis elegans)。 德国基尔大学的欣李希·舒伦堡(Hinrich Schulenburg)及其团队在采集于德国北部的蛞蝓肠道内发现了这种线虫。之后,他们在蛞蝓粪便中惊讶地发现了活着的线虫。 “它们似乎是被蛞蝓从嘴巴吃进去的,这很不寻常,因为蛞蝓具有一个研磨的器官,应该会摧毁它们,”舒伦堡说,“而且我们不知道它们是怎么从酸性环境中存活下来的。”在蛞蝓和蚯蚓体内还发现过另一种线虫,但它们是营寄生生活,通过刺入肠道的方式进入宿主体内。 研究团队还惊讶地发现,不仅幼年线虫能从消化过程中存活,成体线虫也可以。幼虫在发育阶段具有较为坚硬的表皮,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因此通常要比完全成熟的成虫更能耐受恶劣环境。 “这还完全是一个未解之谜,”舒伦堡说道。这些秀丽隐杆线虫似乎经常能在蛞蝓的肠道消化中存活,但它们从不会在蛞蝓体内逗留超过一天的时间。 “肠道旅行”在陆地上较为罕见,但似乎在水生环境中更为普遍。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Casper van Leeuwen及其同事发现,一些成年水生蜗牛在被绿头鸭吞食之后依然能存活下来。一种介形虫的雌性个体也能在康氏亚口鱼(学名:Catostomus commersonii)的消化道中存活,而贻贝在穿过海葵消化腔时,如果双壳紧闭,就能够避免被消化的命运。Van Leeuwen及其团队推测,在潮湿环境中对生命有利的一些特征,可能帮助了这些无脊椎动物在潮湿的肠道内部环境中存活下来。 存活率也与掠食者的消化系统类型有关。有些动物更倾向于吃进更多的猎物,而不注重消化的效率,比如某些鸟类。食物往往很快经过这些动物的消化道,其中一部分可能未经消化就被排了出去。 由于穿越消化系统的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可以推测,这种现象可能会在一些动物种群中留下印记。对于一些移动能力较弱的物种,这可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运输形式,使它们能占据遥远的新环境。 裕也一郎及其同事观察的蜗牛或许正是如此。这些蜗牛采集于母岛——日本小笠原群岛群岛中的一个岛屿。它们在周围岛屿上的分布模式似乎只能归功于鸟类的帮助。此外,科学家在地理间隔遥远的蜗牛种群之间发现了基因传递的证据,这也可以用鸟类肠道的运输来解释。裕也一郎的团队发现,在暗绿绣眼鸟数量较高的地区,蜗牛的遗传多样性也更高。 “这些证据有力地表明,陆地蜗牛可以借助掠食性鸟类进行传播,”裕也一郎说道。此外,他们还观察到一只蜗牛在被鸟排泄出来之后开始产卵,这表明即使只有一只蜗牛迁移到新的环境,也足够发展出一个新的种群。 舒伦堡推测,蛞蝓肠道内的秀丽隐杆线虫可能也是在“搭便车”。此前有研究发现,这种线虫会附着在潮虫的脚上,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另一种可能性是,蛞蝓肠道本身就对秀丽隐杆线虫很有吸引力:它们可能以蛞蝓肠道内的细菌为食。“还有可能是,它们会等待蛞蝓死亡,以生活在尸体上面的细菌为食,”舒伦堡说道。 2014年,德国汉堡大学的Jan-Jakob Laux及其团队首次记录了一种利用鸟类消化道进行运输的昆虫。他们推测,一种水叶甲——平角水叶甲(学名:Macroplea mutica)——可以借助绿头鸭进行传播,因为它们经过后者的肠道消化后依然能保持完整。这种昆虫在古北界的广泛分布一直被视为未解之谜,因为它们的移动能力并不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