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斑充电合伙人团队,图中为创始人李毅敏。 文| 铅笔道 记者 代伟 ?导语 “没错,我就是卖房创业的傻逼。” 今年3月,李毅敏手起笔落,签下卖房合同。在身边亲朋都不支持的情况下,他为了支撑创业卖掉了上海的房子。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觉得自己“终于配得上被称作一位真正的创业者了”。 他创立的项目叫做小斑充电,是一家机柜式共享充电服务商。产品分为小机柜式(配备10个充电宝)、大机柜式(配备30个充电宝),现已遍布上海600余个消费式商家(KTV、酒吧、桌球室等)。租用前,用户需交纳99元押金,使用价格1小时1元,每天5元封顶。 今年1月,项目获得领汇资本1500万天使轮投资,现寻求Pre-A融资。 注:李毅敏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从共享充电切入 去年春节大年初一,正是家和团聚之时。李毅敏锁紧眉头,外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随着他的思绪由远及近。 正经历上一段创业(一个美发移动O2O项目)失败的他,并没什么心思享受新年。回到江西老家的这几日,他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总结上一段创业,思考下一个创业方向——究竟什么是真需求。 他从自己本身的需求出发,脑中开始浮闪出一个又一个生活片段。这时脑海突然撞出一段场景:自己经常遇到手机到下午就没电的情况,“很耽误办事”。 李毅敏想到,如果一个城市有10万个充电终端——咖啡馆、电影院、餐厅等,100万个充电宝,这个城市手机的充电问题那不就可以被解决了? 他多日的积郁一扫而光,忙不迭地给自己的高中同学Willy打去电话:“我有一个想法,你看下是否具备可行性。”Willy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工程师,表示从技术而言,该项目的硬件通讯技术是可以实现的。 这通电话从下午三点持续到晚饭时间,新的想法不断冒出来。直到家人呼叫“不要打电话,来吃饭了”,直播,李毅敏才放下电话。 过完年后,回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李毅敏将团队7人叫到一起。他们的办公室在上海金沙江的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四合院里。临街的阳台上,楼下人群熙熙攘攘,车辆窜行不息——又是新的一年。 众人在阳光下眯着眼听李毅敏讲自己新的创业想法——从共享充电切入,未来或从手机扩展到更多线上服务。大家觉得产品需求很清晰,表示认同。阳光渐渐烘干了南方的湿热,大家心里亮堂堂的。 ◆ 小斑充电小机柜智能终端(可放10个充电宝) 确定做共享充电后,团队开始进行产品设计、研发。这时,李毅敏才发现充电宝并不简单。“很多人以为共享充电是低门槛的,一昧跟风。其实不然,它需要几十个零部件定制、磨合,也需要软硬件嵌入式开发。” 3个月后,为了便于运营和测试,团队从城乡结合部搬到了位于黄浦区的雁荡大厦。在一栋商租型老楼里一块100多平米大的地方,小斑充电诞生了。 大机柜,小机柜 6月到9月,团队陆续在上海200余家企业进行测试,验证共享充电模式是否具备可行性。“采用桌面式还是机柜式?” 一番测试过后,李毅敏发现,桌面式充电设备引起顾客滞留,会影响商家的翻台率(餐桌等的重复使用率)。而且商家需要对桌面式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维护,因此商家多不愿意合作。 于是李毅敏将产品模式定为机柜式,并以大机柜(30台)和小机柜(10台)两款产品打入市场。 之后,李毅敏开始联系上游供应链,“供应链极其关键”。他从上海辗转苏州、广东,陌生拜访当地所有的充电设备工厂。 充电智能终端供应链容易解决,而充电宝供应链在李毅敏奔波两月过后仍未有进展。“这些企业比较传统,不认同共享理念。” 去年12月,李毅敏在深圳谈了10多家工厂无果后,坐上了回上海的飞机。他心情低沉,想着如何和团队交代。 供应链问题在脑中盘旋不去。此时,飞机昂头上行加速,抽离地面,一段颠簸后缓缓驶入平稳层。他向窗外望去,一座城池就在脚下。 两个半小时的航程,远离了网络和土地,尘间的烦恼似乎远去,他与坐在旁边的人攀谈起来。一段对话过后,李毅敏了解到对方是一家充电宝上市公司的销售副总,并且也想改变公司生产业态,寻求转型。李毅敏感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