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4点,《我是范雨素》一文发布后的第三天,该文被投诉,因违规无法查看。 突如其来的违规和谐,不禁让人遐想连篇,被和谐背后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 是因为《我是范雨素》一文存在失实或代写的嫌疑;还是文中涉及的人和事触及了政治红线;又或者更大胆一点,雇佣范雨素的富豪为了保护隐私而幕后操作和谐了这篇文章?尽管这原因看似合理,但在更多线索暴露之前,一切都只能是猜测。
范雨素接受媒体采访 在北京做育儿嫂的范雨素怎么也不会想到,她和她的文章会引爆人们的朋友圈。 面对这个一夜爆红的名字,我们会习惯性地发问:“谁是范雨素?”。 在《我是范雨素》中,我们看到一个复杂的角色:一个大城市的育儿嫂、一个城中村里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尝过命运的苦酒与甘霖的女人。 在文章的开头,她这样写道: 看似轻描淡写,却直击人心。这本让人不忍卒读的命运之书,犹如晚春的一声惊雷,在我们的生活中炸开。 范雨素是母亲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唯一健康的女儿。大姐姐生下来五个月,发高烧,得了脑膜炎。打针药时下得太重成了智障,二十岁时便草草结束了生命。小姐姐得了小儿麻痹,一直治到12岁,才慢慢好转。相比两个姐姐,范雨素幸运很多,如今她已为人母,并有幸能用纸笔记录下命运对她的一次次“装订”。 严格来说,范雨素不是一个面朝黄土的农民。12岁那年,她开始在老家做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如果不离开老家,她会一直做下去,成为一名正式教师。但她不能忍受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要去更大的世界看一看,那一年她二十岁。二十岁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这样写道:
生活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在北京蹉跎了两年,让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看不到火苗的人,便和一个东北人结婚,草草把自己嫁了。生活的重锤举起之后,哪会轻易放下。结婚短短五六年,她遭遇丈夫酗酒家暴,于是带着两个女儿独自生活了。
一个平凡的人身上发生的平常的事,连叙述起来也那么平淡。没有天崩地坼的激烈情绪,没有声嘶力竭的用力哭喊,她就这么平静地娓娓道来,不讨巧,不浮夸。 在大多数时间里,范雨素是北京茫茫人海中最不起眼的外来务工者,弱势群体;但在文学的世界中,她是一位勇敢记录生活的强者。 范雨素为何走红? 1、“范菊人”与“范雨素”的人设反差 “范雨素”是她12岁时给自己取的名字,atv,灵感来源于琼瑶的言情小说《言语濛濛》。在这之前,她叫范菊人,这个母亲用最原始的方法取的名字,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社会学中,社会角色被定义为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正午故事编辑的导读中,责任编辑对文章作者的介绍让我们自觉地将范雨素代入了这样一个身份:来自农村,年龄44岁,初中文凭,职业育儿嫂。我们可以将这一系列的标签归纳为一个名字——“范菊人”。然而,当我们继续深读,会忍不住赞叹,不论是对文笔的把握还是对情感的倾诉,文章的作者同时也是故事主人公的范雨素,都打破了我们对“范菊人”的第一印象。她文笔轻盈,又似有万钧之力,绝不像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农村妇女。 在我们眼里,范雨素,先是农村妇女,而后才是读书的农村妇女。常规性思维让我们把范雨素的社会角色设定为只有初中文凭的农村妇女,而透过她的文章,我们看到的确是一个热爱读书,有精神追求的文学爱好者。毫无疑问,这种颠覆既有印象的反差,让我们加深了对她的好感,atv,刺激了转发的热情。 2、大时代的小人物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