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调查显示,中国的租客中,81%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这个年龄层,是几乎所有公司瞄准的目标消费者,因为他们的收入增长潜力大,而养老育儿负担也相对较弱。可以说,租房市场就是一个由消费主力构成的市场。 把握了这个市场,就把握住了年轻人的消费入口。而像YOU+这样的共享社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年轻人的消费入口,就是通过营造社群感和亚文化的消费精神表达,使用户被卷入。通过小众的趣味,去引爆用户的使用。 租房不再局限于“住”的功用,也可以娱乐、可以工作、可以学习。CEO郁珽对YOU+的定义就是“可以居住的办公室、可以居住的健身房、可以居住的电影院”。 相比起直接通过中介租房,共享社区的租金往往更高,除了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更密切的人际交往才是共享带来的最大溢价。通过共享社区,住户可以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是潜在的生意伙伴。 比如YOU+住客小草,是个咖啡达人,平时就喜欢邀请邻居一起喝咖啡。有一次她偶然提到想去咖啡的发源地埃塞俄比亚,但没有那么多费用。结果两天以后,社区里的朋友们就众筹了一笔资金给她。 而且交往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适度的人际交流,对保持健康和提升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 而通过公共区的设计,共享社区不仅营造了青年创业社区文化和公共空间体验,还可以孵化和培育青年创业社群基因。在未来,这类共享社区有向创业孵化器发展的可能性。YOU+2.0在深圳前海的落户就是共享社区向创业孵化器的进化。共享社区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大,变成一个24小时全覆盖的创新生活圈。 但除了新型共享空间,创业社区最终还是要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创业者和初创公司入驻。比如前海管理局就将梦工场视为重点项目,投资了2.7亿,意图将YOU+前海梦工场社区打造成香港青年来内地创业的第一站。 共享住宅在海外的发展 在少子化严重的日本,早在2011年,单身家庭的数量就已经超过核心家庭的数量,成为日本的标准家庭模式。单身公寓也由此成了日本公寓的第一大户型。 但它带来的结果就是,把本就过于独立的个体彻底孤立了,孤独死案例的不断增加就是佐证。 人们对居住空间的期望开始转变,由追求高度私密性,转为追求良好的社区交流,以重建人际关系。解决单身居住者社会孤立问题、构建新型人际交流的共享社区应运而生。 在美国,联合办公的引领者WeWork,也在华尔街开了第一家共享住宅店WeLive。从名字就可以看出,atv,WeLive延续了品牌的核心内涵,比如完备的设施,简约现代的装饰风格、不限量的啤酒、定期的社群活动等等,几乎可以视作WeWork的生活版。 WeLive的野心显而易见,那就是将共享空间的应用场景,由办公扩展到生活,从而实现对年轻人空间的全覆盖。预计到2018年,WeLive的营业面积将扩大到1000万平方米,服务超过3万人,创造的利润将占WeWork总收益的21%。 与WeWork几乎同时,伦敦开出了号称“国际上最大规模”的共享住宅The Collective Old Oak店,拥有包括孵化器、办公空间、艺术展厅、快闪餐厅、共享厨房、屋顶花园在内20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 而在香港,互联网服务一直是个弱势领域,尤其在共享住宅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高昂的生活成本,又使得很多年轻人都不得不和父母一起居住,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和个人空间被大大压缩。共享住宅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YOU+的进驻不仅顺应市场需求,填补了市场空白,实则也给了香港年轻人更多机会,拥有独立空间,增加与同龄人的交流。 健康的社区能让人们彼此交流,相互支持并享受被陪伴的时光,哪怕是暂时的。共享社区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社区改造的新样本,共享社区的浪潮也将从青年层不断向外延展,让更多人因此受益。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共享社区会成为社区的标准模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