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paper是一款著名的「稍后读」应用,它可以对网页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帮助我们去除那些影响阅读的元素(广告、推荐信息等)。当我进行这个层级的阅读时,我会通过 Chrome 的拓展程序将待读的文章发送到 Instapaper 内,最后再回到 Instapaper 中进行统一阅读。
Kindle 用于阅读购买的书籍,也会订阅一些诸如知乎周刊之类的电子杂志。跟很多人不太一样,我会尽量避免使用「Send to Kindle」将一些碎片化的内容推送到 Kindle 上阅读。 在这套阅读体系中,微信公众平台并不是任何一个层级的必要元素,但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灵活的、碎片化阅读的一种补充。当然,每个人的阅读习惯是不同的,使用的工具也是千差万别的。你完全可以按照阅读的深浅或阅读的种类去进行分级,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获取体系。 重新掌握获取信息的主动权,绝对是一项「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工作。在建立信息获取体系时,我有以下的经验: 尽可能地利用软件、工具本身的特性进行「消息——信息」的转换,增加到达手上的信息比例。 当你的阅读中心为资讯类平台时,最好选择可定制化强的平台(例如轻芒阅读)。 不要吝啬为一些优质的工具付费,它们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值回票价」的。 请理性对待 RSS 源,并不加的越多读的越多。 信息存储:建立自己的「信息仓库」拥有一个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对于「信息猎手」来说并不是终点。 信息的另一个特点是「可存储性」,当一条信息能够被妥善地分类存储,并能够方便地回看时,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它们的价值。实际上,atv,我们每天都在做信息储存的工作:微博、微信上看到好玩的内容点个收藏,网站上看到不错的文章存个书签…… 但当我们的信息存储在不同的平台时,检索信息时需要先回忆信息的来源,信息越多这项工作将越复杂。作为「信息猎手」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就在于,如何通过一个平台管理不同渠道的内容。我理想中的「信息仓库」要具备以下特质: 支持跨平台使用,PC、手机之间可以无缝切换。 兼容主流的资讯、社交 app,添加内容方便(例如支持 Share Sheet)。 服务器稳定,同步速度快。 信息存储的核心是「信息整理」,这方面有着不同的流派:有些人喜欢使用稍后读类的工具(Instapaper、Pocket)进行信息整理,特点是简单方便,使用上逻辑清晰;还有些人喜欢围绕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进行信息整理,方便增补自己的想法。 我个人属于「链接派」,因为日常需要存储的信息(文章)都是以链接为导向的。我目前使用的工具是 Linnk,这是一个国内团队做的云端书签收藏夹,可以把各个渠道的链接(微信、网页)汇聚在一起,并能方便进行分类整理和回看。
另外我也会使用 Ulysses 进行信息存储。虽然 Ulysses 是一款 Markdown 语言的写作工具,官方并没有定义它的其他功能。但是我利用它兼容 iCloud 同步的特性,把一些零碎的想法,看到的观点记录其中,这样在不同的平台都能随时写几笔。 上面已经提到了,信息存储的核心是「整理」而不是「存储」这个动作本身。避免让你的「信息仓库」变成有去无回的黑洞,如果你发现自己储存了很多信息但后来并没有用上,停下来想想是不是你需要更加明确的存储目标,或者是需要更换一个工具了。 虽然看起来,「信息猎手」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更有价值一些。但其实在各行各业,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都是一种优势,或许只是获取的信息方式和信息种类有所差别——哪怕最近你在追一部电视剧,拥有完善的信息获取体系也能帮助你获得比别人更多的「谈资」。 当然,以上更多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案列分享我在信息获取上的思考,至于信息流在不同工具间的运行方式,那又可以另写一篇文章了。如果你在获取信息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也欢迎和我交流。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