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听过一个段子: 邮局不努力,成就了顺丰;商场不努力,成就了淘宝;银行不努力,成就了支付宝;运营商不努力,成就了微信。 这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够努力革自己的命,很有可能就是被别人革命。今天,我更深刻地领会到了这个段子的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因为支付宝和微信的补贴大战、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等线上消费金融业务的盛行,信用卡这种古老的工具、刷卡这个古老的行为,在90后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少了。 其实基于塑料磁条的信用卡/借记卡,已经活了近 60 年,在中国他们大概要被推到沙滩上了,即便是在移动支付没有中国发达的美国,在Apple Pay、Android Pay和Sumsung Pay等各种Pay的压榨下,他们也岌岌可危。 据说为了应对这些新兴支付方式的挑战,万事达卡(MasterCard)周四的时候表示,正在开发一款生物特征信用卡。 指纹银行卡的外观、厚度与传统银行卡差不多,内置的指纹传感器很小,位于银行卡右上角。卡片上也无需另外准备电池,通过现有终端取电就即可。
银行卡插入可读取芯片的支付终端后,开奖,后者会要求用户提供指纹,验证身份。传感器读取用户指纹后,将指纹数据发送到银行卡的芯片中进行比较,判断用户身份,最终选择完成或者终止支付活动。 对于C端消费者而言,相较于以前银行卡或者信用卡支付,这种信用卡的好处是更方便也更安全,用户无需在纸质支票上签名或输入密码,只需把手指压在银行卡上即可证明自己的身份;指纹具有唯一性而且不容易被假冒,也比另外两种验证方式安全。 对于B端商户而言,这种银行卡不需要更新POS机,使用成本较低。这也有利于这种支付方式的普及。目前,这种银行卡/信用卡已在南非两地展开了试点,万事达希望今年底前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指纹银行卡。 但是,我不得不吐槽的是,这样的改变在一位中国一线城市用户看来,真的是太不潮了。鸡肋。 先不说,在注册成本上,就很麻烦,虽然说不用商家更换设备,却需要用户更换银行卡。用户还需要先到银行采集指纹,j2直播,加密的指纹数据被存储在银行卡的芯片中。用户可以存储至多两个指纹,但指纹必须是自己的指纹,不能存储其他人的指纹。 我特别想知道万事达卡凭什么觉得这个时代用户还愿意专门去一趟银行换卡? 其次,开发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的验证方式,不就为了实现宝宝去便利店买东西的时候,刷脸就能走吗?也就是说,开发生物识别支付方式,很多时候就是想让用户不用总是要带钱包或者银行卡,现在居然只是在银行卡上加入一个指纹识别。 36氪此前就已报道过,三星此前推出了一个非接触式支付合作伙伴平台(Contactless Companion Platform,CCP),跟瑞士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Smartlink、还有一家POS和支付科技提供商Ingenico合作,推出无接触支付芯片,这个芯片植入到任何物件中。无论是手机、衣服、珠宝、眼镜等奇葩物件,都可以实现挥一挥衣袖、或者点一点头,就给钱了的效果。 三星的NFC主管Jörg Suchy也说:“我们这个平台的魅力在于,可穿戴设备厂商不需要对他们设备作重大改变,就可以植入这项技术——这就是植入一个小芯片的事儿。”
如果说NFC还需要依靠芯片这种硬件和专用设备的话,在中国的支付宝和微信,用的则是扫一扫就OK的二维码支付,不需要依靠任何特殊硬件,只需要你有一台带摄像头的连网手机——使用门槛超级低。而且,马云爸爸的支付宝早就开发了刷脸支付,人家都已经打算今年在一些便利店落地这种方式了。 这就好比,火星人都应发明了远程武器消灭地球了,地球人还在想怎么飞出大气层一样。当电子支付都已经用二维码、NFC和生物识别等仅依靠手机、或者连手机都不需要的方式来给钱,万事达卡居然还停留在给自己的银行卡加指纹识别的级别。万事达卡应该革自己的命,想出一种不需要带任何实体卡,就能实现支付的方式,才有可能反败为胜。 就连中国的银联,都相继推出了云闪付和二维码标准;前段时间,交通银行也推出了手机信用卡,从开卡到用卡的过程,都不需要到网点办理。万事达卡居然还在想着升级实体信用卡,果然歪果仁的脑回路,可能跟我们不一样。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