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剧增长的共享单车,就好像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少年,精力充沛且毫无顾忌地向前狂奔。不过,这种发展势头也让共享单车行业较早地迎来了成长“阵痛”。 自从2016年8月第一批共享单车投放到市场上以来,一夜之间就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在短短的8个月时间里,市场上先后出现了几十家共享单车平台,甚至又涌现了十几家共享电单车创企,并且已经在北京、南京等地落地。 然而,在清明小长假期间,深圳湾公园的一张囧照却让舆论震惊。根据照片内容显示,在原本是人行通道的区域挤满了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包括ofo、摩拜、小鸣等多家品牌,致使游人步履维艰。 这一现象只是共享单车过速发展带来负效应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共享单车一路攻城拔寨,为市民日常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管理方法缺位、配套设施落后、市民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目前,北上广深等多个城市正在制定或已经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对各自城市的共享单车企业和单车使用者提出了不同的规范要求。当然,在制定规范细则的同时,相关部门也会考虑到给行业留出合理的发展空间,整体上目的很简单——规范有序。 行业“高烧”热度不减 4月17日,共享单车明星企业ofo宣布再下一城拿下遵义,这也是ofo定下的“200座城”小目标的第70城。ofo在进驻城市数量方面,可谓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而就在几天前,另一家代表性企业摩拜宣布,在4月13日当天日订单量超过2000万,创下了共享单车行业自诞生以来的最高纪录,摩拜也借此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出行平台。 ofo和摩拜的快速发展,只是共享单车行业火热的一个缩影。据懂懂笔记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的共享单车企业不少于20家,包括ofo、摩拜、小蓝、小鸣、hello、小白、优拜、骑呗、酷骑和快兔出行等。这些共享单车平台的风头虽然多数不及ofo和摩拜,但也是风生水起。很多后进者,并没有因为失去先行优势而被资本冷落,就在昨天(17日),Hellobike 高调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公司预计今年要进入95~110座城市,投放车辆将达到500万辆。 相信这绝不会是共享单车新创企业的最后一次融资,而野蛮生长的诱因,离不开大块头资本的不断进场。清科集团私募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1季度,共享单车市场共发生35起投资案例,披露总投资金额11.3亿美元(近78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ofo的6轮融资,摩拜的5轮融资。另外,入局的投资方超过30家,包括红杉、高瓴、华平、金沙江、创新工场、腾讯,以及天使投资人王刚、美团CEO王兴等个人参投。 从各家共享单车企业的融资趋势来看,热度不会衰退,而且产业投资者将会陆续入局。目前,ofo和摩拜都已经完成了D轮融资,其中,摩拜不仅获得了很高的估值,而且还在李开复的撮合下,与富士康达成战略合作,将年产能提高到1000万辆。根据第三方数据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预计,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将达102.8亿元,增长率735.8%。 往前倒推10年,几乎不会有人想到未来中国人的出行方式会被自行车在此改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单车出行方式曾占到国内交通出行总量的60%以上。而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重新规划,国内汽车保有量激增,单车的使用率降到了10%左右。但是 对于一个十数亿人口的大国尤其是众多一二线城市而言,汽车带来便捷舒适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交通压力。 众多上班族渐渐发觉,自己的出行需求仍然没有被很好的满足。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尴尬距离,介于“打车犯不上,腿儿着又嫌远”的范围。这就让一些人开始思考,单车使用率降低是否说明国内出行市场的空缺? 2013年,还是普通媒体人的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设计一款随时随地扫码开锁就可以骑走的自行车?”于是,中国第一个城市共享单车企业的雏形崭露头角。 自2016年下半年,由摩拜掀起的一场共享单车热潮延续至今。根据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第一季度,全国共享单车投放超过400万辆单车,其中ofo和摩拜分别为250万辆和100多万辆,并且开始向国外市场拓展。其他共享单车企业的投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小蓝、永安行、小鸣单车等已经开始了一场从南向北的“奔袭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