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科学家的成果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其实,当科技进步被惩恶扬善的制度加以引导和利用,高尔基的论调才得以成立。 除了引入人工智能等技术,滴滴同时也在设立可落地的规则制度来保证安全。 “号码保护”保护的是个人信息安全,利用虚拟中间号的技术,保障司机、乘客手机号码彼此不公开的功能,该功能覆盖了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出租车等业务线,实现了每天2500万次以上的应用量。 “分享行程”则是指乘客在乘车时可以将自己的详细乘车信息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分享给家人、爱人的功能,目前日均用量超过20万次。“分享行程”所分享的行程信息包括,乘客订单起、终点、上下车时间、距离目的地距离、预计到达时间、车辆车牌信息以及车辆实时位置。 当然了,技术和制度再完善,也做不到万无一失,就像国家会动用警察、军队等暴力工具制裁恶行一样,网约车的意外情况也无法完全排除,“紧急求助”就是为紧急情况开发的一项求助功能,支持专车、快车、顺风车、出租车、代驾等多个业务线。 “紧急求助”功能始终保持着7x24小时专业应急团队在线,用户按下行程界面内的“紧急求助”按钮后,系统会给用户设置的所有紧急联系人发送短信。同时滴滴安全系统将会开启录音和实时定位,并将录音和定位信息实时传送至滴滴出行安全平台,为用户保留相关证据。滴滴客服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帮助、指导用户避险,并协助紧急联系人,提供帮助。 小如滴滴所在的网约车领域,大如一个国家,为了提高安全系数,降低风险,走的都是“技术+制度”的路子,连中国的司法体系,也在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 中国首席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说,“信息技术和司法改革称为中国法院现代化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只有“技术+规则”的双重保险,才能实现网约车业务层面的安全。 从业务安全到感知安全 对于包括滴滴在内的网约车来说,安全是服务体验的底线和起点———因此,滴滴的安全体现在两个层次:第一,利用“技术+规则”,实现业务层面的实际安全。第二,感知安全,滴滴把安全措施和成效告知大众,让用户相信和体察到网约车的安全。 这种基于错误感知而丧失的安全感处处可见,比如在了解空难事故的信息之后,很多人或许认为飞机比汽车更危险。 但数据显示,飞机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根据美国全国安委会的比较研究,坐飞机比坐汽车要安全22倍。 感知安全和实际安全发生的偏差,很多时候来自于外部世界的误导————比如媒体报道塑造的镜像世界,有时和真实世界存在巨大偏差。 当初张悟本在北京卫视宣扬的绿豆抗癌理论就是一例,“假抗癌神器”绿豆,在舆论上,一时风头反而盖过了外企的抗癌专利药。 中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接近10万,死于自杀的人数也有13万,出租车司机杀害乘客的案例也有几起,黑车盛行的时间,恶性伤人案件时有发生,很多成为悬案,atv,并未在媒体上引发舆论风暴。而网约车作为新生事物的高关注度,导致媒体塑造的镜像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坍塌了,个例被放大为了全貌,意外被塑造成了主流。 用户感知不安全,就是企业的失败。从业务安全到感知安全,中间隔着一座桥梁————滴滴能否向公众传递信息,取得用户信任,扭转镜像世界和实际世界的偏差。 最近,滴滴邀请孙红雷、王祖蓝、罗志祥、黄渤、杨洋等五位当红男艺人,就是为了让那些心存恐惧的用户们,能够真正了解滴滴的业务安全,最终实现心理层面的感知安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