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是老黄和三节课自4月闭关复出后的第6次公开表达。 今日,要分享的是一些他近期以来的思考,内容既偏大众,也还有些专业深度,目测老少咸宜。 以我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观察和思考,在失去红利互联网商业环境下,有两类更有效的思考方法,或者说是路径,可能是会非常有价值的。往小了说,它能够帮助你不断实现个人增值和提升,往大了说,它甚至可能在当下这个已经失去了“人口红利”和“流量红利”的商业时代,为你造就一个不错甚至是“伟大”的商业机会。 两种方法的思考方向和路径有所不同,放到商业上来看想要获得成功的壁垒也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来依次讲下。 第一种方法,我们姑且称之为S型方法(别问这个命名是怎么来的)。 具体点讲,它的思考方向是这样的:现有你的工作或产业链中假如存在一个虽然有解决方案,但成本极度高昂的问题,你是否可以通过新技术或更为简单粗陋的手段可以将其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令其效率提升,可以快速得到普及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得以持续优化、巩固和迭代? 举例来说,我们办公室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人来放了个类似这样的东西: 这东西是一个自助零食售卖货架,直播,简单说,你可以直接通过它来购买各种零食,购买支付的方式则是微信扫个二维码完成支付就好了,然后定期会有人来补充库存之类的。 它的好处一目了然:满足了办公室白领们的零食消费需求,让他们不用在想要买点零食放松下的时候非得下楼跑到7-11等便利店,甚至付款也无需收银员。以及,但一个零食货架被直接放进了办公室,当一群吃货们天天眼瞅着近在眼前的一堆零食,你猜他们会不会愿意多买点儿? 这样的东西,在之前有没有呢?也有,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自动贩卖机,印象中友宝好像一直在做这个。但自动贩卖机的问题在于——它的成本太高了,你一台自动贩卖机,成本至少不得大几千小一万块?于是,假如以平均每台成本1万块来算,你要铺设到1000家公司,硬成本至少就需要1000万投入。按每台自动贩卖机每天卖出100元商品,毛利25%计算,你也需要400天才能收回基础成本,这中间还不算维护、损耗等等产生的其他成本。 这么高昂的成本,决定了它很难快速被铺开和普及,也让它的财务回报模型看起来远不是那么“性感”。 那么上面我们看到的自助售卖货架呢? 你可以看到,这玩意就是个超级无敌简单的东西,我们假设它的成本是600块,假如它卖得不如自动贩卖机好,比如每天只能卖50块钱商品,毛利还是25%,即每天可以收入12.5元,那么我们多长时间可以收回成本? 答案是:48天,将近1个半月。 且,一个600块成本的东西,意味着可能你只要花个几万块钱,这事就能启动,就能往下干了。 当然,你可能会问:这种开放的自助货架,东西被人偷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必然预防不了,就跟共享单车被人拿回家了其实也没辙一样,所以其实还是算个损耗率的事情。但一定程度上,我猜可以有一些方法降低损耗率,比如说加强货架上的文案提示,加装一个摄像头(哪怕这个摄像头其实只是摆着做样子的),等等。 我们就假设损耗率在10%左右,一个这样的自助货架,基本上最差也仍然可以在2个半约左右回本。 同样是“自助售卖”,自动贩卖机和自助售卖货架两件事情的关键差异所在,就是一个成本一万块,一个成本可能只要几百块钱。 其实,往回想,这一波共享单车启动时的破局点,也在于他们开始找到了一种方式可以把原本成本高昂无比的“单车存放站”这个东西替换掉。 站在商业层面看,这种路径下的成功关键,在于两点: 你能否在现有某个产业链中发现一种“成本更低、更简单、但也更易扩张和复制”的解决方案; 既然成本低且解决方案简单,一旦这个解决方案被别人看到,别人也很容易快速复制和跟进,换句话而言,在解决方案本身上,你是没有任何壁垒的。于是,这个时候最大的壁垒只可能是你团队的执行力。即:你们能否通过线下地推、资本运作等各种方式迅速占领市场,跑得足够快,迅速培养起来用户习惯和用户依赖性? 下面来讲另外一种方法,我们称之为T型方法(同理,表问这个命名是怎么来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