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领域从来不缺少商战。滴滴、Uber之战还历历在目,共享单车尚未决出雌雄,共享经济领域近期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战场:共享充电宝。 5日,智能充电宝租赁来电科技宣布获得SIG、红点中国领投,九合创投、飞毛腿董事长跟投的2000万美金A轮融资,是目前行业内最大的一笔融资。 这距离来电科技的竞争对手Anker街电、小电科技宣布融资的消息才不不到一周的时间。3月31日,街电宣布获得亿元级别的A轮融资,由IDG资本、欣旺达领投;就在同一天,小电科技斩获金沙江创投、王刚领投数千万元天使投资。 同此同时,新入局者不断:据某投资人透露,目前已经有几十个共享充电宝项目都在找投资。电小鸟、云冲吧、魔宝电源、Hi电等各式玩家不断入场。获得融资的也不少,魔宝电源、Hi电都在4月初宣布了融资消息。 山雨欲来风满楼。著名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入局、不间断的新融资披露、搅局者越来越多、舆论公关上的相互攻讦,一时间所有的眼光和压力都集中在一块小小的充电宝上。争议与鲜花齐飞,就像2016年的共享单车热潮一样,共享充电宝领域正处在风口浪尖之上。 市场争夺战一触即发。 近日,小饭桌约见了智能充电宝租赁的领头羊——来电科技CEO袁炳松,在开战前一起聊一聊这个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来电科技CEO袁炳松 下注移动和应急充电 最开始琢磨做充电宝租赁的想法来自于2013年。当年的双11一天就卖出了200万台充电宝,销售额高达190多亿元。 这让出身于制造业、拥有十多年充电宝生产管理经验的袁炳松的感受到了商机:充电宝是个硬需求。 不过一般充电宝都有半斤到一斤重,体积也不小,随身携带似乎违背用户的“本能”。 于是,袁炳松更进一步:充电宝的核心是随时随地能充电,所以用户需要的是充电,而非充电宝本身,移动场景下的充电和应急充电才是用户最重要的两个诉求。 这样来电科技的思路就清晰了:只租不卖。通过在特定的站点进行铺设,用户可以随时借出充电宝充电,任一网点可以还充电宝。这样既减轻了随时都携带充电宝的沉重,也避免了万一充电宝忘记充电的尴尬。这些站点通常都是一些大场景,如商场、高铁、火车站、机场、景点、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 2014年,袁炳松成立了来电科技。经过一年研发,2015年4月17日将第一台设备推向市场。 ▲来电科技团队 截至目前,来电科技已经铺设了1600多台机器,超过25000台共享充电宝,每天租借两万余次,atv,累计用户超过200万。合作方不仅有万达商业、华润集团、星河集团、凯德集团、万象城、海岸城、大悦城、龙湖天街、海鹰国际、五悦广场、宜家、海底捞等顶级的商业中心和餐饮行业,还有包括郑州机场、成都机场、深圳机场、苏州火车站、武汉高铁等公共服务区域。 百亿级的市场规模 来电科技采用阶梯式付费:头一小时免费,之后每增加一小时,收费增加1元。 据袁炳松透露,目前,来电科技的充电宝每台每天被借出0.7~0.8次,单日收益平均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柜台成本、场地费用外,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回收成本。这比为盈利而苦苦挣扎的共享单车们似乎强了不少。 如果从产业规模的角度,按照来电的收益逻辑,即每台充电宝每天收益2元计算,以北京20万的本地商户(餐饮、休闲娱乐)和公共服务设施(机场、高铁、车站),每个商户放置20块充电宝的话,一年的市场规模就接近30亿元(20W*20*2*365)。如果算上北上广深和更多的二三线城市,这个市场将超过百亿级。 除了充电宝本身租赁费用外,目前,来电科技的充电宝表面、充电宝柜台的显示屏等都已经开始做起了广告。相比日益金贵的线上流量,这种瞄准线下流量入口的反而受到了资本的青睐。 本次投资方SIG合伙人张琳娜表示:“大机柜的垄断性场景和专利是公司的壁垒和护城河,且暴露空间大、附带屏幕,在高流量人群场景下广告优势也是营收的现金牛。把充电宝租赁当作入口,基于LBS的线下场景导流、信用消费、广告都是可以承载的业态。” 对手林立的市场 看到机会的不仅仅是袁炳松。相对较低的门槛,如资金压力小、盈利模式清晰,使得这个行业早早地就对手林立、硝烟弥漫。 目前,从使用场景来分,主要分为三类:以小电为代表的桌面类、以街电为代表的小场景类以及以来电为代表的大场景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