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官方介绍里说,GD330的腔体很像final audio design的fi-ba-ss。但说实话,这个也就只是外观上看着像那么一点点,从单元特性到声音风格上GD330和fi-ba-ss怕是找不到一丝半点的共性。
fi-ba-ss作为单单元动铁耳塞,极容易驱动,但反过来讲也没有太多的潜力可言。基本上插着手机已然可以发挥fi-ba-ss的八九成功力。与GD330完全相反的是,fi-ba-ss的中频非常浓郁而突出,人声是其最主要的呈现主体,而包括弦乐、贝斯、吉他、鼓点等乐器都被极大的削弱了。手机下GD330所不能适应的贴耳日系歌曲,反倒正是fi-ba-ss的拿手好戏。而GD330擅长的声场表现,在fi-ba-ss上也找不到半点影子贴耳才是其最大的特色。
图为牙塞3代,widing me-10ex3官图 与GD330有着亲缘关系的,笔者觉得应该是和它同出一人之手的牙塞系列。牙塞在发烧圈内绝对算是冷门的产品,但有关牙塞的传言相信很多烧友都听说过。牙塞最大的特点就是难推,往往上台式系统才能发挥其完全实力。但正因为如此,牙塞推好了之后潜力巨大,尤其是其声场已经脱出了一般耳塞所能具有的范畴。不过,牙塞在圈内的保有量并不高,毕竟用大推力高素质的前端设备去伺候耳塞的烧友并不多。 从线、耳塞的腔体导管设计上来看,GD330的确和牙塞有着极高的相似之处,前倾的导管设计,相似的接线插针和耳挂式设计。这一比较下,fi-ba-ss的直导管设计反而和GD330差距甚大,而且fi-ba-ss在佩戴时不需要进行耳挂式佩戴,使用正常佩戴即可。 |强大的潜力| 为了试验耳塞的潜力,笔者准备使用ifi nano idsd与micro idsd两款解码耳放一体机对GD330进行测试。 Ifi出品的这两款idsd系列的机器分别对应千元级和4000元级,nano idsd的驱动力不算特别强悍但其输出阻抗极低,小于一欧姆,对应一些低阻塞子而言有相当强劲的效果。而Micro idsd则是ifi特化的大功率版,其16欧姆下的最大输出功率可高达4000mW,这是相当可怕的数值了。甚至足以驱动HD800、T1等高阻大耳机。
Ifi nano idsd听感: 声场表现:GD330在ifi nano idsd上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横向声场了。得益于驱动力的提升和较低的输出阻抗,GD330的横向声场得以被更大程度的发掘。整体上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宽大而有纵深的舞台感。即使是在贴耳日系歌曲下,乐器和人声的层次感也得以拉开,不会团在一起。 频段表现:ifi nano idsd下GD330的频段改变最大的部分是低频部分,没有了HIFI手机直推时的粘滞感,低频的速度和冲击力都有相当大的提升。虽然此时GD330的中频人声依然靠后,但并不会像直推时那样被乐器掩蔽掉,而是呈现出一种有一定距离的舞台感。此时的GD330的表现更接近于一个典型的器乐塞,弦乐群的表现能够有条不紊的呈现出来,拥有相当的规模感和气势。其充沛的空气感也能在古典或纯乐器音乐表现上给人扑面而来的感染力。 解析与密度:如果说手机直推下的GD330是一个偏密度型的耳塞的话,在ifi nano idsd的加持之下,GD330的解析水准才开始显现出来。第一印象上,人声和器乐细节很明显多了很多,但即使如此GD330上依然听不到齿音,保持着相对顺滑的声音。
Ifi Micro idsd听感: 如果说ifi nano idsd还不足以让GD330产生本质性的变化的话,micro idsd的大推力带来的改变则让笔者感到惊讶。这种巨大的改变甚至让人有种换了个耳塞的错觉。如果将EX1000,K3003,GD330放在一起按照前端设备推力升级的带来的改变大小来排序的话,GD330毫无疑问是这三个里面的改变程度最大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