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项目中,他们会把抽取四个梯队的人组成选角小组,专门负责这个项目的选角,在此过程中,向上一梯队的人学习,从而不断培养人才,颇有种打怪、过关、升级的即视感。这也是大多数工作室的常规做法,比个人的单打独斗要有话语权得多。 开始有话语权,但也不会有决定权 在一家casting公司等待采访的时候,一位选角导演气冲冲跑到老板那儿,“这经纪人架子还真大,跟我说在开会就挂了我电话。” 原来他是要通知那位经纪人,角色定了他们公司的艺人,却被冷漠对待了。最后,这位选角导演决定给经纪人发个短信通知就不理了。 看起来选角导演也是有点脾性的,因为话语权的提升,他们可以在选角上有更多的空间,但casting工作室或者公司最终都不会有决定权,因为归根到底他们做的是服务业。 “Casting其实就是服务行业,尴尬地介于艺术创作和资金把控的中间,努力把握平衡。”看样子,CD HOME魏伟自己可能比外界还认识的更清楚。 但在很多中底层casting工作室那儿,别说决定权,连话语权都是虚假的。 某选角工作室创始人C导演提到,虽然从2013年之后开始他可以进入项目的前期筹备,参与主要演员的选择和搭配,但基本都是建议的角色。他们工作室负责了某个由当红小鲜肉主演的青春校园剧,“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到最后,都不是我谈的,但是制片方跟我商量这个方向、搭配行不行,我会给他提供建议。” 谈到选角导演的话语权,他一度很嗤之以鼻,“导演都没有话语权,你还选角导演,叫你选角总导演都没用。” 其实选角导演的话语权确实是不断提升的,但前提是你能够有充足的资源和能力给制片方创作价值,这和之前的演员副导演只需要找戏好的演员不一样。 理想状态下,市场重视除了主演以外的其他角色选角,这才是大多数casting工作室最能创作价值的时候。比如之前的《琅琊榜》《伪装者》,最近热议的《人民的名义》,群戏方显选角的重要性。 不过现在的市场常常还处于非理想状态。“趋势是那样,但路还很漫长。”C导演不以为意地说。 有些在公司化,开奖,有些却注定被洗牌 Casting还有一个趋势是公司化。 按照企业注册核准时间来看,2016年7月20日魏伟与他的合伙人毕英杰、张震成立东阳雨后种子影视有限公司。不过魏伟告诉娱乐资本论,公司并没有怎么运营,“我们全部都是选角导演,都是一帮好朋友,没有学经济的、财经的,所以目前公司还不怎么完善。” 2016年7月21日,同人星光也变成了有限公司。 浩瀚星盘的有限公司则是3月下旬才刚刚核准注册,正式开启公司化的步伐。 公司化与工作室又有点不一样,公钰涵说“之前做工作室就像是野战军,成立公司后更像正规军,肯定要有明确的管理规则和规范,其中包括潜规则也明令禁止,在我公司只要越线一次就绝不姑息。” 但除了浩瀚星盘、CD HOME等少数逐渐公司化,其他大多数工作室都是松散状态,某工作室创始人D告诉小娱,他们工作室就是由七个演员副导演组成的,“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戏,只不过以一个共同的形象出现而已,目前这种模式是因为每个月资源的不一样,这个资源又不好共享。” 这类工作室可能在casting行业中占大多数,由几个关系好的演员副导演组成,以工作室的名义增强自身话语权,依靠多年的从业经验和积累下来的人脉资源,每年各自做3-4部戏。 对于这类工作室来说,公司化需要考虑几个问题:之前和好朋友合伙成立的工作室,公司化以后谁来当总经理?怎么进行利益划分?工作室靠一个项目几十万上百万挣钱,公司化以后能否支撑公司运营? 毕竟按照薪酬占比3%来算,一部一亿的项目的项目才挣300万,这还是顶级casting的水准。 另外Casting的成长性也有天花板,“副导演能成长到说敲鹿晗就敲下来吗?会比老板还要牛逼吗?“如果你是一个一线明星,每年手里有无数个剧本找你,而你的价钱就一千万,你说说,你会给王中军王中磊面子,还是会给一个副导演面子?”C导演简单两句话就让小娱哑口无言。 制片、经纪公司都来做casting?casting的未来是什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