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自己发布的内容,来自一个人的朋友、同事或者亲人提供的信息有更高的担保价值。通过绑定其他社交应用账号,用户的担保价值可能就会提高。 通过Facebook注册之后, Tinder会提供诸如共同好友的信息。如果你对一个人感兴趣,也许你可以问问你们共同认识的人,这个人怎么样。 来自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Freddy MacKee就发现,在伦敦的同志群体中,atv,“Tinder可以找到靠谱对象”的说法在到处流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Tinder的设计比起像Grindr这样的同志线上约会app,更能提供一种靠谱的身份核实的机制。 人们只要一张照片和简单的填写个人资料,就可以开始使用Grindr,而Tinder提供了更多的展现自我和为他人进行“三角验证”和寻找高担保价值信息的机会。 Tinder和Grindr。注册Tinder需使用Facebook账户,在Tinder上人们可以看到有多少Facebook的共同好友;而在Grindr上只需要一张照片和几行文字就可以开通账户。 “这人为啥跟我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 通过填写个人资料展现自我只是线上约会的第一步。更艰巨的任务还在于和潜在约会对象一来二回的沟通,以及之后的见面。 有人在第一次在线下见到约会对象的时候,会发现他和自己对这个人印象很不相同。 来自西北大学的Colin Fitzpatrick和 Jeremy Birnholtz,通过对使用Grindr的男同志的研究发现,当人们从线上转移到线下的时候,有时候会惊讶于约会对象的形象气质和性格与自己对这个人的印象大相径庭。 这种印象的差异可以由CMC的特性来解释。Joseph Walther在他的超人际模型(hyperpersonal model)中提出了一个过度归因(over attribution)的过程。 他认为,在CMC环境下,人们缺失了很多非言语线索(non-verbal cues)。当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时候,人们会对一些信息过度解读,有时候会理想化(idealization)。 其实说白了,人们会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脑补”一些缺失的信息。 就比如一个女生只收到男朋友发来的一句“hey.”,就和闺蜜讨论这背后有什么含义。 有的闺蜜说,“他竟然打了个句号!他不会是要跟你分手了吧!” 当这个女生郑重其事地准备回复一大堆文字的时候,男友又发来信息说,“你怎么没回我消息?明晚约饭啊。” 线上约会软件越来越“懂你” 关于线上约会的研究还在继续,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的合作也越来越多。传播学、人机交互、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学者们正在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线上约会对浪漫关系发展的影响。 线上约会应用很大的一个变化是它们变得越来越“懂你”。 几年前,只有Amy Webb这样的“技术宅”才能做到的事情,现在算法可以帮我们完成。 同其他的社交应用一样,通过对用户产生的数据(user-generated data)的分析,比如个人资料以及各种各样的问答题目,线上约会服务可以对用户进行更精准的匹配。
Wayne State University的Stephanie Tom Tong和她的研究团队,最近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展开对线上约会为期三年的学术研究。他们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线上约会系统提供的不同的匹配方式。 在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他们把线上约会形式分为三类: 观看-筛选(see-and-screen) 算法匹配( algorithm) 混合型(blended) 他们发现,人们对算法的信任程度超出预期,即便是在寻找伴侣这件事上。 显然,拥有无数的选择,有时并不是好事。人们似乎更倾向在算法的支持下,在有限的选择里,寻找约会对象。 众里寻他千百度,你愿意把你的幸福交给算法吗? ▼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