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平心静气地解读一下运营,可能有点颠覆现在大部分人的运营观:也许我们对运营的理解都错了,而还浑然不觉。 当你随嘴说出一句“那个运营不行”的时候,你已经败给了一句话:岁月静好,皆因有人负重前行!你需要自我检讨一下:这究竟是推诿责任还是转移视线,或者压根你就没理解运营究竟为何物,只是在盲目的人云亦云。 KPI 是运营失败之母 在几乎所有失败项目的归罪模型里,罪的方向盘永远指向运营。多数人把 KPI 和运营划等号,而 KPI 往往是锅的具象表现。所以,运营人背锅其实背的就是 KPI,KPI 成了运营的滑铁卢。 先说印象深刻的两件事: Project meeting 上,所有负责人都将自己项目方案的业绩指标做成了 KPA(KPA 这个概念也是在会上听到的,大概意思就是在关键时间点完成关键功能或产品),而 KPA 的事均划归给运营。 Annual planning meeting 上,所有人的 KPI 都是模棱两可,唯独我的 KPI 能量化成效:一个天文数字。当时我瞬间忧郁。 KPI 真的只有运营背吗?运营薪资微薄,而 KPI 却是厚重满满,让人喘不上气来。严重的收入产出不对等,这是怎么回事? 有的时候,好的产品模式会被 KPI 扰乱秩序,一开始就走上了败路。当你根基不稳,各项流程没有打通的时候,再好的产品也经不起盲目蹂躏。 KPI 容易把人逼到歪门邪道上,而忽略服务。 这在初创企业十分常见。有时不是产品的战略方向不对,而是在盲目追求 KPI 的时候,一开始就埋下了错误的种子。 比如,在试错阶段,因为高 KPI 的拉新,开始盲目拉流量,用错误的流量表现来决策下一步的方针政策。 早些年,我做在线教育,产品刚上线,流量吃紧,市场部门投放广告的时候专找网吧,上网的人开机后自动弹出,里面有点诱导,引来一批游戏用户和误点击用户,然后 Landing page 页跳出率达 90%,转化几乎为 0。这让同事们觉的韩利不行,流量来了,你没接住,能力差强人意呀~最终,还是靠细分流量来源(细分出 SEM 的流量表现)的转化做对比,保了我一点名声。 还有一种情况经常得见: 局部目标完美甚至于超额完成,而终极目标毫无起色。 这足够引起警醒,你也许完美的做成了一件错误的事情。或者你没有抓住重点,只是完成了一件顺其自然的事。 比如,标题党就是如此。我曾经是一位优秀的标题党党员,也下过很多苦工研习 10W+ 文章。现在回头思考,发现我掉进了一个错误的观念里:再遇到写文案,我首先想到的方法就是标题党。 当我们在骗术上越陷越深的时候,骗用户成了解决问题的王道。假设没有 KPI 的高压,也许我们还能正儿八经做点事。 其实,KPI 不是某个运营人或运营部的事,所有人(部门)共担 KPI 才是正道。有福你享,有锅我背,非常 6+7 呀? 锅总要大家伙一起背才行! 运营人经验遭遇轻视 企业有没有自己的经验小金库,里面累计了历年的运营经验总结?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笔巨额财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此话当真。而很多时候,当目标群体一致的时候,很多经验的探索还要从头来过,时间变得不值钱。 当你已经探索出来有几个关键的方向能命中用户心理的时候,为何不一直沿用下去;而遇到新项目的时候,又重新探索一番?经验得不到传承,中国千年文化又何去何从?测试价值、需求探索要统一起来,归档管理。 就像文案一样,修词、修句、修符号不过是一个小儿科的东西,直播,只要你把用户需求点把控牢了,怎么写都会有好的表现。除非你用了文言文。文案就是说话,这句话永不过时。 所以,很多企业招聘资深运营,但不相信经验传承的快感,导致资深运营不资深。反而一口咬定:高薪聘请的那个运营不行。 常识不需要再用资源验证 还有一件更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一眼就看穿的真相也要去试错、去验证一番。 原来有一个项目,一个悬赏界面,好好的一个悬赏金额在列表上展现,忽然给去掉了,为此还大吵了一架,我摔掉烟头摔门走了。产品非要验证一下悬赏金额放与不放的效果。这就是常识, 当常识还需要动用成本去做验证,这是巨大的浪费。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